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牛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草案透露两大信号

2017-03-30 14:0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罗赟鹏

近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发布通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已经编制完成。此次草案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牛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草案有三方面新意:一是增加了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建设副中心城市;三是减少城乡用地规模、控制土地规模的扩张。

将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开门编规划,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充分尊重社会公众对规划编制的知情权、参与权。

一些北京市民向记者表示,城市规模中人口规模的控制是他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此次草案提出到2020年北京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

对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虽然截至目前,北京已经出台了很多版本的城市发展规划,但这些规划都没有将人口问题分析得准确透彻。因此,对此次草案而言,首先要明确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规模的定义。即,要明确控制哪类群体的规模,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数量,还是外来人口数量。这应是草案在提出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牛雄表示,要达到人口规模的控制,需要提高政府的治理体系和能力。此外,人口的疏解取决于城市功能,城市功能缔造城市结构,功能疏解到外围之后就会带走一部分人口,如城市副中心、机场就会把人口疏解出去。

牛雄认为,向周边疏解人口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交通要跟上去,即要达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因此,他建议,要通过大容量快速交通系统连接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另外,还要在北京周边建一些规模适度的就业和居住平衡的地区,形成多中心、网络式的布局。

把北京建设成为和谐宜居之都

除了城市规模问题,此次草案提出的要把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也是人们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一些市民表示,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势必要考虑到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交通出行的畅通等问题。

此次草案提出,要留白增绿、倡导绿色出行、加强民生保障、为居民提供一刻钟的社会服务圈方便人民群众生活。而且在空气治理方面,2020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56微克/立方米左右,2030年达到国家标准35微克/立方米左右。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面对的首要突出问题,就是北京的雾霾问题。考虑到气候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因此,要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并不是只靠北京一座城市、一个规划就能解决。

沈迟建议,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当建立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城市扩张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同华北这一地区共同协作起来,创建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

另外,他还表示,虽然北京的房价因素也给建设宜居和谐的城市带来一些压力,但从北京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较高的社会福利、适于人们生活的物价水平来看,这些宜居的因素促使人口更容易往城市里面聚集,这与控制人口数量和规模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沈迟建议,在城市规划的执行和落实中,还应该考虑到如何有效调节因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所带来的城市人口增长问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陈宪:“中部地区崛起”20年 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