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五:“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与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举办。学会安全与防灾规划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翟国方教授作题为《中国韧性城市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翟国方教授认为,韧性城市的建设须提上议事日程。
学会安全与防灾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翟国方
翟国方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国际上灾害对应的方式发生了转型,从追求“零”风险的防灾到减少损失、与风险共存的减灾,再到目前的韧性城市建设。联合国减灾署在2013年就倡议世界各国重视韧性城市的建设。2016年的联合国“人居三”大会强调了韧性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呼吁各国采取行动,积极推进环境永续和韧性城市建设,承诺增强城市和人类住区的韧性,从风险应急管理模式转向基于风险防范的全社会参与模式。
翟国方教授提出韧性城市的目标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其次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机能可以承受致命的灾害并维持系统的相对稳定,再次是保证人民的财产和公共设施受害程度最小,最后是城市在灾后能够得到迅速的恢复,这也是韧性城市最典型的特征。
翟国方教授也分析了中国韧性城市规划研究现状特征。当前我国韧性城市的研究还处于介绍国外理论、方法引进介绍为主的阶段,本土研究较少。虽然韧性城市规划实践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和规划技术严重滞后于规划实践需求。此外,研究韧性城市规划的人才严重不足。
对于如何开展韧性城市建设,翟国方教授认为首先要强化各层面规划的韧性理念的融入,尤其要搭上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改革的大潮;其次要积极参与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中的“韧性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第三要加大信息技术(ICT)在韧性城市规划中应用强度;第四要拓展学术交流平台,要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最后要加强我国韧性城市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最后,翟国方教授强调,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关键是城市韧性的评估。其中,模拟城市灾害风险情景,开展城市脆弱性分析评价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随后,翟国方教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城市韧性评估方法,包括基于指标体系的经济韧性评估、基于增长模式的经济韧性评估、基于生产函数的经济韧性评估、基于性能曲线的韧性评估以及基于单自由度模型的韧性评估。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