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城市规划年会专门开设了学术对话十:国土空间规划展望与创新,这一分会由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承办。11月25日下午,八位来自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生态规划的专家共同讨论了我国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讨论内容涉及城乡规划转型、国土规划体系构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规划数据支撑等五个议题。
1.城乡规划转型--孙安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孙安军理事长主要针对城市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展开讨论,他指出,空间规划的改革过程是一种“扬弃”过程,并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案例,探讨了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应该传承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统筹作用,传到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
2.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贾克敬(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秘书长),谭纵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贾克敬秘书长结合实际工作,强调未来的国土规划分为几级叫什么名字,都应该重点关注以下问题:首先,新时代的国土规划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强化底线安全意识;其次,新时代的国土规划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国土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等都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第三,应该是一个以“双评价”为基础引导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的规划;第四,必须能够协调国土空间利用的矛盾;第五,国土规划应该是一个覆盖和引导全域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第六,是一个注重集约节约、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规划;第七,一个施行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规划;最后,是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国土空间质量功能的规划。谭纵波理事则以学者身份,从市县空间规划切入。他认为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多规合一就是一个问题导向的工作,而到了空间规划阶段,则应该是任务导向。并且他在阐述了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任务之后,再次强调,生态文明是基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更包容的高阶文明;所以规划任务是多目标的。规划技术是成熟的,各家均有所长,需要的是选择、跨界、融合以迎接挑战。
3.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规划技术--徐德琳(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徐德琳研究员认为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技术要点在于:1)其构建以生态保护需求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基础,而非现状,不是基于现状,要有前瞻性,需要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格局优化;2)应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非生态类型为导向来规划生态空间,不应当拘泥于用地现状,而是要注重功能;3)正确处理好自然生态空间与非生态用地之间的关系;4)从供体-受体关系布局生态空间格局;5)统筹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空间格局构建;6)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重要生态空间。
4.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邓红蒂(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林坚(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邓红蒂副主任委员提出改革之前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部门分制下的用途管制,各个部门针对不同的地类有不同的管制依据和管制手段。而在诸部门各地类的用途管制中,土地用途管制系统最为完整和有效,因为它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耕地保护为核心,控制建设用地扩张的用途管制制度和闭合管理链条。邓红蒂副主任委员还介绍了我国目前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的试点工作情况,最后在回顾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政策演进基础上,提出新时期自然空间管制的应该注重全域管制、统一的管制、约束性和强制性的管制、差异化考核管制。林坚教授也是在对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进行评述之后分享了他自己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构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应该包括三类职能(规划、实施、监督)、三级规划(国家和省级规划、市县级规划、县级以下实施性规划)、三类管控(指标管控、边界管控、名录管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应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相联动,探索三类空间和土地分类相衔接;探索不同主导功能的单元管控模式;同时应做好指标管理。
5.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支撑体系--周连芳(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白晓飞(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周连芳主任先回顾了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土地调查工作,然后介绍了我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白晓飞副主任委员则就“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支撑能力建设”这一议题进行了汇报。土地调查和数据服务都是一项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的基础的工作,对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起到了支撑性作用。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