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罗家德:社区自组织与社区营造

2015-09-19 23:5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罗家德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我是一个社会学家,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分享社会学的知识。我今天要演讲的议题是社区营造,这个议题实际上是全世界对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社会转型的回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乡愁变忧愁,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都市,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很多的国家,很多的社会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应对。

一、什么是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第一个走完工业化历史,至少走到一个很大量阶段的工业化历史的国家是英国,最早在英国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我的乡愁让我非常忧愁,为什么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工业发展之后我的根不见了,每天都茫然不知方向,最后变得忙碌得没有人生,到底还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英国人开始感到找不到自己的故乡。就像我们30年走完了我们的路,当英国150年的工业革命走完以后,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有很多人愿意跑到乡下,甚至整个家族跑到乡下,跟那个地方的人变成相邻的好朋友,找到在都市当中无法感受到的感觉。美国在1930年代就有社区运动,还产生了很有名的社区营造家奥巴马。为什么这是一个全世界的现象?我们在这里先为“社区营造”做一个简单的定义:政府引导--不再是政府主导和管控、民间自发、NGO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有很多对于公共财政的研究,都在谈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已经从社会的供给变成社会的供给、单位的供给、政府的供给。但是我们今天为什么又会说单位干社会,为什么政府干社会,为什么社会没有能力自己供给社会福利来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而相同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全世界的问题。很多国际上的管理学大师告诉我们美国最大的问题是行政问题,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希腊、意大利都是因为保姆型的政府管得太多,最后财政破产,所以这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我们今天不断有人强调大数据、复杂性,进入一个复杂时代后,我们到底要怎么面对我们所讲的问题?

我们要真正思考,我们要开始不能只是不断由上往下进行规划、控管、管制,而是要由下自上地组织力量。这不仅是世界问题,也不止存在于过去三四十年期间,它是工业化社会的每个国家或者社会都在面对的问题。

二、社区营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在过去十年中,实际上大家也看到了这个需求。所以我们在国内有很多名词了,这些新名词的出现都在呼唤着我们的社区怎么样可以自我主导、自我发展,而不是等靠要,成为等着万能政府以及保姆型政府来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一个社会、一个社区。

我们的社区要怎么改变?社区营造引发了几个重要的议题,经过保姆型政府、工业化时代以及长时间的思想的洗礼,实际上一般的老百姓不太会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自己就把事情解决了,大家都等靠要,甚至要上街头,但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要有一个培育的时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个社会就渐渐的变得比较自我成熟,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转型期社会建设应该包括三项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鼓励由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力量。第二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政策协商,政府做什么,社区做什么,政府能够给社区什么样的组织基金、什么样的公共空间、什么样的各种资源,能够抚育这些种子可以发芽。这是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在全世界都得发展。第三是上面的力量和下面的力量,如何能够相互互动?相容、相生,而不是相克。这就是一个社会建设的新思路。

三、台湾的社区养老

我们讲一个比较能够反映国情的台湾发展的案例。首先我这里这个案例,是我们今天做社会研究以及城市研究特别关注的事情--养老。大家可以看到,过去台湾的养老都像我们今天一样要盖很多的养老医院,或者是很多居家养老,居家养老实际上就是把老人丢在家里自生自灭,于是渐渐台湾把居家老转型成为了社区养老的概念。什么意思呢?天下最在乎老人的一定是他的儿女,而不是媳妇,与其让这些媳妇看着老人,不如我们有一个社会的公共空间,把老人放在一块,他们还可以自己相互照料,儿女们可以相互排班一起看老人,本身一个礼拜要七天看护老人的人,一个礼拜只要排一天或者是两天,这样就叫做社区养老。

再来看更重要的一个事情,最重要的数据是“社区照顾关怀据点预算”这个数据,台湾行政院和卫生福利部投入的福利预算占了台湾10%最底层老人,这些是五保户老人,最后是政府提供养老院的养老,这个是社会底层的养老方式,还有10%的老人可以住得起商业性的豪华养老院。但是大家看看资金投入,台湾现在一年为了最底层6%到7%左右的老人大概要投入48亿去建养老院,但是大家现在可以看到,一年只花了3.6亿新台币作为种子基金来补贴、来负责培育那些所谓“社区养老”的社区。3.6亿大概养老的水平是其他方式的40到50倍左右,换句话说,政府如果用前面的方法来养老,养一个老人要花掉的政府的钱,用第二种方式养老可以养40到50个老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大量动员社区的力量,让社区自己组织起来解决社区问题。

四、社区营造的台湾案例

我现在简单讲一些台湾的案例,用一些比较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下社区营造是怎么回事。

(1)青蛙村

第一个故事是很多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都听过的青蛙村,这个村的本地人只剩下老人、妇女、小孩,没有活力,因为91大地震之后很多年轻人回到自己村子里面重建自己的家园,这样值得吗?我把家园建好了,把房子盖好了,怎么办?于是就开始思考这样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很好玩,这个时候台湾南投县政府并不是自己跳出来告诉他们说你们要怎么去建,而是找了一个叫新故乡基金会的NGO团体,让这个NGO团体来辅导这些返乡的年轻人,说你们要怎么来重建家园。最后发现这个地方要风景没有风景,要人文没有人文,这个地方本身是一个农业非耕、整个乡村已经凋零的地方。后来NGO的曾老师跑来一调研发现这个地方沼泽多,沼泽多就是青蛙多,生态丰富,他就搞青蛙观光,就是每天晚上带着游客去看青蛙,一个没有风景的地方,我每次去住都跑不掉500元一晚的住宿费,每个晚上都是去看青蛙,最后他们这个地方变成了所谓的生态教育基地。

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村民都很怀疑怎么能赚钱,不愿意做,渐渐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都可以赚钱了,所有的阿伯阿妈都来考试,当青蛙导游,你在那里没法看到漂亮的小伙子来当导游取悦你,你可以看到是当地的村民了解青蛙的习性,可以跟你讲解生态相关的故事。大家可以看到,这些乡里乡亲们,可能他的知识层次并不是特别高,但经过培训后可以跟你讲一大堆故事,然后搞农宿。这个地方有什么特色?这个地方的人可以跟大家讲故事,这些村子的主人因此发了大财,把当地的经济重新振兴。第一个从事青蛙导游的人我们开玩笑叫他青蛙王子,年轻人回游之后经济的发展不在话下。

实际上这个案例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一些概念。什么样的概念呢?非常重要的是,这些居民凭什么不会发生你家做生意赚钱了,你有8个房间,我就盖20个房间,你盖20个房间,我就盖30个房间,反正现在游客多了,我就多赚钱,这个地方游客多了,然后沼泽毁了,青蛙就死光了。反而,他们用富余的公款建更多的沼泽地,用公款来进行整个村子的环境保护,记得,这不是政府做的,这就是他们青蛙观光协会做的。观光协会规定所有餐饮者15%的餐饮费要回馈给协会,也要由这个协会来确认你是不是合格的青蛙导游,才可以开民宿和接待游客,要不然良莠不齐毁了怎么办?所以这里没有专业的控管,完全靠的是居民的自发,形成了青蛙观光经济。

(2) 微热山丘

第二个案例叫微热山丘的故事,这个是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进行社区营造。大家看到在东京有一个这样的建筑,这个是谁盖的呢?这个就是一个凤梨酥店盖的,它没有多少钱,但是它就是扎根乡里,它的所有员工,全部都是当地的阿公阿妈。一个在台北发了财的高科技人才,他愿意支持他的叔叔、舅舅一起创业,然后他们从来不打广告,他们把那个时候已经完全废耕的乡村土地恢复了。他们做了一个很特别的凤梨酥的广告,凡是路过的人我就送你一块凤梨酥,渐渐越来越多登山客都愿意跑到他们村子里面,名气就越来越大,最后就变成了一个社会企业,凤梨的文化变成了当地的特色。最后这个社会企业不但完成了社会责任,解决了当地青年流失,解决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跑到日本去盖一所漂亮的旗舰店,在全世界一级战场占领一席之地。

(3)三峡老街人文意义的保存规划

这个地方到台北市是一个尽头,这里因此曾经是台湾的纺织工业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很发达的地方。这个地方叫三峡,已经没落,大量的所谓老式建筑都废弃掉了,当地政府就要思考怎么样做它的复兴。大家可以看到国内有很多老街都做得很好,他却用了一套社区营造的手段来做这个老街,不是说我们今天规划完毕了,然后怎么实施,而是在做老街之前要让居民跟各位专业规划者来充分沟通和协商。我相信将来一定会出很多这种类型的规划师,一个规划师在这之前可能花了两年的时间扎入社区,天天开这种社区研讨会,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村长或者是村书记,变成了一个街道办主任一样,每天在那里跟大家打交道。一个建筑师要做到这一点,最后要将大家的意见一个一个地汇总,一家一家都有不同的需求或者是不同的设计,以至于有很多不同的设计模型,然后还有很多很好玩的模型。因为有很多人,可以使每家每户都来思考,由大家来说我这一家要怎么样,包括他们的招牌,包括他们的门脸都有这样的过程。社区营造的过程变成了一个老街的社区居民为了社区的复兴大家一起来,当然也有大量的政府补助在里面。

五、自组织治理的理论与实验

我们清华大学社会系的知识分子有良知的,我们很喜欢下去,直接进入社区去做实验。我们经常到一个社区,譬如说像这样的一个灾后重建的社区,我曾经在灾后带领我们一群学生在这里待了两年多,我们到现在还观察他们的发展。我们现在又有两个老师,包括我们系主任沈老师,也是带着一个团队在北京的大栅栏推动当地民间和老百姓生活空间的改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可以看到一些很漂亮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全北京第一个股票市场的老建筑,你看到漂亮的老建筑不仅是建筑,还是人文,还有当地文化的底蕴,所以我们希望可以看到的是一个当地文化能够被融合的地方。当然,我们做的还很有限,而且刚刚开始,也不敢保证将来可以做得多么成功,我们很努力想要发现当地居民在说什么?当地文化还有什么?如何能够把这样的一个生活延续下去?在这里,我们就很清楚地可以看到,如果是政府说我来帮你改造院落,于是很可能随随便便,一个什么样的房间,怎么样重新设计,怎么一做一下子几十万甚至是接近百万人民币的改善就花掉了。但是,当你经过了社区营造,我们现在慢慢在努力,就像刚才台湾的建筑师干的事情,慢慢引入设计师,在一个社区找到一户、六户一起来设计,很可能每一家因为是你自己有这样的意愿,所以每一家还愿意出一点钱,而且这样的设计不需要花多少钱,所以政府补助少,有了这样的诱因,自我生活的改善就可以更加有效而且便宜完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区营造的意义。

1.社区自组织的过程

简单地来讲,我们一定要在一个社区中,找到所谓的“能人”,然后让他们形成组织,由他们的关系网进行动员,最后又能够帮他们建立新的认同,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就是我所讲的组织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最终能够帮他们形成自治,最后由他们来商量我们有什么样的规则,我们要怎么维护我们的院子等等的规则由他们自己来制订,最后才可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我们去改善一个地方,我们宁可先花一年到两年甚至是三年的社区营造设计,花很多一对一下去的规划师的努力,但是三年之后是可持续的一个栖居环境,而不是留下一堆的历史遗留问题。

2.社区营造之推动

简单来说社区营造就是我们可以到一个社区中间让他们形成他们的小团体,让他们可以自我组织起来,形成认同,有让他们有集体目标,完成集体目标有集体行动,并能够自我执行集体规则进行可持续的推动。

很简单地说,实际上这里有三个不一样的治理模式--市场、自组织(社群)、层级(政府),我们过去总是想到不是用市场手段就是用所谓的政府或者由上而下的控制去解决问题。而自组织--大概有四届诺贝尔奖得主得到这个奖项--简单来说面对的是一个小社区,不是大城市两百万、三百万的陌生人,而是面对大家可以知根知底的小群体,有情感的关系、共同兴趣的关系、共同认同的关系。最后能够形成一套属于他们的管理自己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自组织理论,实际上一直支撑我们所说的社区营造。

当然,国内推动社区营造实际上面对相当多的困难,我们现在自组织化程度不够,我们面对的是政府如何由一个主导型政府转变成一个服务型政府、引导型政府,这是我们在今天可能面对最大的困难。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