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张立:中国乡村调查2015

2015-09-29 11:2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9月20日上午,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十三“乡村规划——地方实践探索与创新”在贵州召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立作特邀主题报告《中国乡村调查》。

演讲人:张立 同济大学 副教授

课题主持单位:同济大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课题协助单位:(拼音为序)安徽建筑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深圳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调研省份: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广东省、辽宁省、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山东省、青海省、贵州省、上海市

图1:调查的12省分布图

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年7月1号开始启动的,一直到昨天(9月19日)下午刚刚结束的一个全国范围的农村调查。这次农村调查应该说面非常广,全国各地的高校以及设计院有很多单位参与,我就不一一念了,都在这个屏幕上给大家呈现出来。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各单位辛苦了三个月的一份初步的研究成果,准确点儿讲是这个阶段的一个工作体会,因为这三个月的调查数据,信息量相当的庞大,我们也正在处理当中。

首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个课题的背景,几年4月份我们国家住建部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性研究课题,我们是第一个课题,内容主要是研究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机制以及如何提升农村的安居性。具体内容我不仔细讲,我主要讲一下我们课题的研究方法。这次课题的研究方法核心是田野调查,内容主要是三块,一块是村庄、村民和农村人居环境的踏勘,这部分是核心;第二块是对重点对象的访谈,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对村里的村支书、村主任、主管县长及职能部门领导,以及我们各个省的省厅村镇处处长或主管村镇的副厅长的访谈;第三块就是大数据的研究工作,建设部从2013年底开始汇总全国的农村人居环境的信息数据库,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的大数据库应该说已经建立起来了,今年正在启动第二轮的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那么这个大的数据库的分析研究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

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田野调查。我们根据各个省的不同情况,和地方高校或地方协作单位沟通,每个省选择30-50个村,分布在至少5个县,以确保这些村庄能够基本代表这个省份的发展情况。工作内容的第一块是对村民的访谈,村民的访谈我们提供了问卷提纲,每一个行政村原则要求调查20户的村民,全部由我们的调研人员亲自入户进行调研,每一户要留两张照片,一个是家庭环境照片,一个是访谈对象的照片(当然是经过对方同意以后才可以拍照的,有一些没同意的我们就不能拍)。第二块就是对村支书或者村长的一个访谈,每个村我们要求调研人员拍每个村的环境的照片,公共设施的照片,以利于我们后期进行分析,因为数据本身是冰冷的,但是照片是鲜活的。

另一块要考虑的是我们农村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在农村的空心化非常严重,农村我们能够调查的人口应该说大部分都是留守人口,但是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口其实很重要,就是他们是已经流出的,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这一部分群体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通过调查城市中的企业、县城的企业、重要城市的劳动力密集的企业,我们选择的一般都是用工量超过100人的企业,对他们的职工发放问卷,这些人的问卷的发放相对简单一点,因为员工文化层次会(比农村留守人口)高一点儿,我们通过企业的人事部门下发下去,每一个企业根据它的招工的情况,20~200份不等。我们对企业的主管用工的领导也做了比较深入的访谈,大部分的企业接待我们的都是企业的经理或副经理,他们对企业情况非常熟悉。

还有更重要,就是省厅及县上各个层面的领导部门。我们去各个县原则上要求访谈主管村镇建设的县长(因为他们对各个方面的了解也比较深刻一些)以及跟村镇发展相关的职能部门,比如农业局、扶贫办、畜牧局等。同时我们也提供了一份资料清单,请各部门提供相关资料。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省的建设厅(村镇处)的访谈,从这里我们可以掌握一个省的政策情况,当然省里对农村建设的部门很多,还有其它省厅,囿于工作协调的难度,我们没有一一拜访。从下到上,应该说从村民到村书记,到县长,到省厅,整个一个完整的层次我们都进行了调查、访谈,最主要的这是一个面对面的访谈调查。

再一个重要的一点是在方法论上,这次调查和以往稍微有点区别的是什么呢?我们过去做村庄调查或者村庄研究,一个难点就是村庄的分类。我们在座各位对乡村研究都是有一个积累,农村的差异性非常非常大,一个类型、两个类型、三个类型,几十个可能都不行。那么怎么做?我想除了按照省的分类以外,这次我们建立了一个矩阵表,从它的地理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空间属性等等一共列出12个属性,每一个属性有4个到5个的选项,也就是说我们调查的每一个村庄或者每一个村民,它在这张属性表中是有12个属性的,这样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当中,比如说我们关注到少数民族的村落,那么我们把少数民族的村落的信息把它调出来,我们关注到平原地区的村落,我们把它调出来,我们关注到落后地区的村落,我们把它调出来。这样可以完成40多个类型的村庄研究。

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同时,还向县市和省厅发了调查资料清单。我们的这次田野调查虽然是采取问卷调查的记录形式,但是实际上我们针对村长和村民的每一份问卷都是以访谈的形式来完成的。因为农民的认知能力、文化程度,以及语言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至今我带研究生做农村调查已经五年了,农村跟城市的情况非常不同,包括过去我自己也做过,给各个县或者镇政府发点儿问卷,让他们通过村书记下发下去然后再收上来,这样的方式对我们而言工作最简单,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拿来的问卷作用是不大,这些问卷一半甚至于90%以上都不是村民自己填写的,因为前面我已经说过,大部分村民的语言和文字能力都很弱。所以我们这次调查(除了个别文化程度高的村民(不超过5%)外)几乎所有的问卷都是我们的专业调研人员亲笔一个字一个字填的。我们在调研访谈时,要求大家每一个问题都给村民解释清楚。

那么这样一次大规模的调研,一共覆盖了全国12个省,每一个地区的调研人员不同,如何协调好,确实是难点。我们在调研前都到各个省去对调研人员进行培训,提供调查的纲要、问卷、信息录入的模板,所有的省份的调研培训有10个省是我亲自去做的。调研的第一周我们向每个省派出有经验的同志,所谓有经验的同志就是我的研究生助手,他们都跟我做了几年的调查,他们去跟进各个省的调研,有利于后期数据的处理以及信息的整理,并可传授一些调研技巧和方法等。我们调研省份的分布,包括青藏高原的青海是昨天刚刚结束,还包括东北的辽宁,南部的广东,还有西部贫困面非常大的云南等12个省份。应该来说,目前为止12个省份基本上代表了我们全国各地的特征。在此我也非常感谢各位参与这次调研的高校和各方研究院。实际上这次调研最初的计划只是要做6个省,但是中间有一些高校的和设计院,以及一些对农村调查感兴趣的老师和同学主动要求参与,所以我们在预期目标完成6个省的前提下,最后实际上我们完成了12个省的调查,超过了一倍的计划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调查省份的增加强化了我们调查案例的代表性。

我们调查的村庄据初步统计(可能后续会有修正)一共419个,今天早晨刚刚统计出来的。村民的问卷6880份,调查涉及的企业37个,职工问卷是861份。各个类型的村庄的在12个属性表当中的分布是这张表,这张表实际上还不太准确,我的助手还没有做最后的校正,所以大家拍照要注意,后面肯定会有修正,。跑了三个月,这个事儿比较累,嗓子也哑了。

今天的材料准备很匆忙,就跟大家谈谈我的10点初步体会吧,不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或者完整的分析报告,只是这个工作过程当中有这么一些体会。

图2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发言

第一块我想说,经过这三个月的调查,农村发展水平的差异之大超出我们预期的预想,我们应该都知道农村的发展有差异性,但是经过实地去跑,这个感受还是更加深刻的。

首先说自然条件的差异。地形、气侯、灾害这些环境条件各个省的差异性非常大,农作物和农产品具有区域特色,还有矿产、旅游等资源的禀赋各个地方差异也非常大。我这个矩阵的属性表第一个就是地形,初步的一个分析就是地形条件和村庄的发达程度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平原村好于丘陵村,丘陵村好于山地村,大体是这么个结构关系,当然这只是一个面上的分析。例如灾害因素,很多村庄包括云南的地区,地质条件非常差,这个公路可能第一年修好,第二年可能就塌方或者怎么样就损坏了,类似这类情况也非常多。另外,我们量大面广的、不一定有什么特色的农村,发展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自然条件的差异可以说是农村发展差异的根源之一。

第二个就是基础设施条件的差异。比如说水、电、气等公用设施,在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完善的,在落后地区这些工作正在推进。我们国家上实际上到2015年为止改革开放已经接近40年了,我们一些贫困地区还没有通上电;而且大量的贫困地区,比如说云南贵州这边,是刚刚通上电,刚刚通上路,有些还使用泉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些村子最近几年才能够接收外面的信息,才能够像我们一样去看电视,去接受现代文明。并不是说我们这些基础设施已经在农村布下去了,这个村子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些村庄即使有了电,它面临的发展的问题依然是非常巨大的。

其次就是农村的污水排放、沟渠治理、垃圾清运等问题非常突出。而且不仅仅是欠发达地区,在我们发达地区的垃圾治理、环境治理这块问题也非常大。比如说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但是珠三角外围跟珠三角内部的发展差异相当的大,农村的垃圾治理前两年刚刚开始,而且这个工作的进一步改进的余地还非常的大。回头再看一些其他的经济相对弱的省份,这些问题仍然同样是突出的。

在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这个基础设施层面,我们仍然还有一部分村庄,即使从行政村的村委会出发,对外交通或者是道路的硬化还没有做到,也就是说机动车很难开进去。那么再往下说就是我们的自然村,尤其是西部山区一个行政村下面有很多自然村,这些自然村的对外交通是很困难的,而且内部的道路很不完善,其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差异非常大。

东部地区这方面没有太多问题,而一个更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什么呢?小学。我们前几年对学校的撤并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应该说无论是山区、平原还是丘陵地区,小学都经过了一轮较大规模的撤并,很多村小都撤掉了。这个撤并当然是为了强调服务效率,节省政府的投入,节省成本及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实际上对农村地区而言,它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因为我们经常会说撤并是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但是对农村地区来讲,尤其落后的农村地区,它可能更重要的是一个“如何让村民能够方便的享有教育的权力”。这些山区撤并学校以后,我们发现大量的地方,要不就是母亲陪着,要不就是全家陪着到县城或者到镇上去住,为了照顾小孩。这样的话他的农业生产就是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那么这个影响到底是多大程度?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思考。

第二个是文体、卫生、养老等公共设施这块,因为随着农村的老龄化,农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量在不断的加大。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供给和管理各方面存在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第三个是人的发展能力的差异化。这个差异就更大了,家庭收入、村民的学历等,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不同……我们在西部地区,有一定量的访谈对象是像我这个年纪,但仍然是文盲,这个使我们非常惊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

另一个是村民对城镇化意愿和迁移的选择。对我们来讲,研究农村人口流动无外乎最后要看他要流向何方,流向哪里。城镇化要去镇里,还是县里头,还是去城市里等等。那么这个差异也非常大。实际上我们跑到农村去之前对我们现在的城镇化是有一个初步的思考或者判断的,因为我们现在知道,在二三线城市或者四线城市,新区或者是新建的住房的市场非常不景气,没有人 愿意买新房。如果是从农村的视角来看的话,这可能跟我们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动力现在可能是到了一个转折点,就是我们再新增城镇人口的话,很困难,非常困难,因为他购买力或者是积蓄,各方面很难支撑他在城市的生活,这不仅仅是户籍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

再一个就是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差异,西部落后地区或者山区的村民们思维方式或者是他的观念的活跃程度跟东部地区,跟发达地区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第四个就是地方管理的差异。各个地方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并不是说发达地区富裕了,或者是经济发展了,就更重视了,不发达地区就不重视。我们实际上去了一些省份,这些省份虽然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是对农村或者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非常高,那么我们去的感受就是,农村受到重视的地方,其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相对是好一些的。那么另外一方面这个重视的层面也有差异,如果从省里去重视这个事情的话,全省的农村工作会相对好一些。比如说我们四川省的全乡一体化的工作,从六、七年前就开始做,当我们这个调研团队一进入到四川以后,各个地方的乡镇、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完全不一样,包括人的面貌也有一点差距。当然因为四川很大,大凉山地区、彝族自治区我们也去了,这可能是我们团队为了几个村,花费精力、投入最大的,就为了去看几个村、一个县。从成都出发,到那边用了两天的时间,在当地工作了一天半,返回又用了两天的时间,这就是为了去一个实实在在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去调研的当地高校和我的助手们太辛苦了,确实太辛苦了。那么这是国家从省级层面对地方、对我们调研村的经济投入是非常大的,但成效?这个我们不多说,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个样本的初步统计,各个省的投入情况相当不一样,应该说投入的力度相当不一样。这是对我们全国各地的差异的一个初步的分享,还有非常多的差异我们需要时间来慢慢的把它消化出来。

第二块内容就是村民的主观满意度与村庄的建设的现实发展强度是不是匹配?是不是这个村庄建设的越现代化,设施越齐全,村民的满意程度越高?这是一个经典的话题。

那么我们跑下来实际发现这个确实可能是不完全匹配的,在村庄建设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村民的需求和农村发展比较差的地方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谓的满意度就是当你满足了他某方面的需求的时候,他的满意度出现了跃升,所以我们去这种非常贫困的村的话,他可能去年刚刚把道路修通了,那这个村他的满意度是相当高的。那么我们到了东部的比如说上海的一些比较发达的村,它如果这些设施五年前就都做好了,那这几年没有什么变化,他的满意度不高,因为他有一些更多的需求。村民的满意度这块很重要,因为我们政府对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最后其实就是让老百姓满意,让人民生活得开心,生活得高兴,这也是考核我们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方面。所以提高村民满意度这方面,与物质环境的品质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这跟前面的发展差异的分析是一致的,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他的需求的差异性,各有不同。而且个体的差异性也非常大,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的务工经历的人,他的需求也是非常非常不同的。当然,我们这次调研对满意度做了量化分析,其间的差异性在后续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第三块感想就是农村的老龄化,与城市不同,但可能更严峻。

我在其他的论坛上也讲过,农村的老龄化将是一个常态,而且我们的农村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的加大,而且会加速。我们看一个大面的统计数据,下面这张大城市柱状图并不是我们调查出来的,这是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信息,虚线是国际公认的老龄化标准。两个统计指标一个是60岁以上,一个65岁以上,显然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市要高,而且高的不少。

图3 中国城乡老龄化比较

另外一点的话,我们这个老龄化程度,这还是一个静态的判断,实际上我们通过访谈下来,村里头外出打工的全国加起来1个多亿,可能还不止,根据我们访谈下来的情况,做一个初步的判断,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口今后很大一部分还会回到农村去,就是目前30岁以上的这批人,而且可能不止是一半的概念。那么这些人什么时候回去?是老了以后再回去,这个所谓“老了”,其实现实中也就是50-60岁左右。那么他对农村的老龄化也有进一步加剧。

我们也调查了村民的迁居意愿,就是你愿意住在哪里?愿意住在城市?是县城?是集镇?还是农村?我们调查下来村民对农村乡土环境是非常的认同。当然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喜欢农村的环境,第二个因素是他自身能力有限。这个非常明显:有些他并不是不想去城市,而是能力有限,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经常忽视的。所谓能力有限的这批人是什么呢?是比较落后的地区,村庄环境面貌比较差的地区,农民教育层次和就业技能比较低的地区,这些人他们是有城市化的意愿,但现实中他去不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去村庄环境面貌比较好的,发展建设环境都比较好的村的话,普遍是不愿意进城的,所以这里头我们大家可以有一个判断,城镇化的意愿和他的现实的生活环境条件是有非常大的相关性的。并不是说他现在很想城镇化他以后就一定要城镇化。当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经过五年,让农村人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以后,我今天可以说他的城镇化意愿比现在还要低,这是一个方面。

图4 江苏、湖北、四川村民理想居住地分布

第二个大家要关注一下,就是说我们看这两条线,这个集镇这个层面,它属于城市和农村的一个交界点,这个层面农村选择的比例也不高,但是是不是说集镇就不是我们城镇化的一个重点的载体了呢?小城镇是不是说就不重要了呢?这个事情我们仍然是不去看数据,因为我们虽然做了访谈和问卷,但其实最后你判断的准确性还是来自于你的定性(研究)的一个经历或者是研究的积累。因为我们实际上之前做过非常多的类似的访谈,我们问外出务工的人,“以后干不动了或者城市里不能定居,你回哪里去住?回哪里养老”?大部分人说我回农村,还有一些人我愿意住县城。我问他为什么不回小城镇?他们回答“小城镇的设施什么条件都不好,又没有娱乐活动又没有啥的”。客观条件现在确实是这样,但是我们又继续追问了一下,如果小城镇的环境、道路、面貌都改变了,都相对比较宜居了,你选择去哪里?他说“那我当然回镇里头了,我不回农村,农村太枯燥,县城成本太高了,离家远,离农村远,我最喜欢的是小城镇”。所以说人的城镇化意愿或者是说城镇化的动力是动态的,他跟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发生变化。

我们讲老龄化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了老龄化趋势的判断,那么我们就需要为农村提供老龄化设施,提供老龄化服务,这是最直观的判断。但是另外一点,其实我们也要去重视,就是老人并不是社会的一个负担。并不是说人老了,到60多岁了就要靠养老金生活,就要怎么怎么样,其实不是的。这一点我们实际上是通过跟日本、跟韩国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我们同济大学的团队在今年和去年对日本、韩国的农村地区也做了多次的考察,我们也是像在国内一样,就是入户的调查,跟地方政府的座谈。我们发现左上角这个老人80多岁了,他在干什么?他在修剪树枝呢,这是他们老人的工作团队,在周末还是什么时间带他们去修剪花草,去做这些义工。做这些工作,最年轻的一个老人是78岁,最年长的是92还是93岁,我记不清了,这就是老人他的作用。那么最下面也是老人,虽然我们看这几位老人他们年纪不大,比如说右下角的这个老人,看着头发还黑着,可能在国内以为是50岁,甚至40多岁,但其实他已经快70了。那么左上角的这个渔夫,这个老人也是70岁左右,都在做着相关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在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去过的同志都知道,日本的出租车司机基本上没有60岁以下的,都是老年人。

还有右下角这是在韩国,韩国的农村的公共服务中心,老人60多岁,都在工作,都在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知道国外的福利还是不错的,并不是说他仅仅为了生计所迫,他只是想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一点,或者说他想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心灵有所依托。

图5 日本农村老年人(作者考察时拍摄)

图6 日本农村老年人(作者考察时拍摄)

那么我们反观中国的老人,就是左下角这张,老人没有事情做,基本上在家里就是消磨时间,这个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从国外来看,老人其实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经验丰富,他的工作会减少社会的负担,对他的心理上来讲也是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农村的老龄化趋势也不应该仅仅去消极的看待,要想办法让这些老人成为我们农村社会或者农村社区的资源来开发。

图7 中国农村老年人

第四块就是农村人口的流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与个体的差异非常大,比如年龄、学历、收入等;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农业的基础、村镇的面貌、区域产业的发展、交通变化、地方文化等。农村人口流动还随政策的引导发生变化,就是在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政策力会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这是我们在工作访谈中得出的一点看法。那么我们讲人口流动,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大的趋势的判断,对农村人口的流动趋势,或者说它的一个稳定居住的状态要有一个合理的推测和政策的引导,这个其实我自己还没有想清楚到底怎么做,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其实现在的政策实际上是需要做一些调整。比如说现在我们企业的分布,我们二产、三产的分布,向大城市或者是说向发达地区的集中度太高了。其实我们想西部或者一些落后地区本身的贫困面很大,经济基础又不好,而工业基础也落后,那么你今后靠什么发展呢?光靠我们经常谈的什么旅游、休闲、农业这块肯定是不够的,这个休闲农业、休闲旅游可以带动局部的某些区域的发展,但是带动量大面广的贫困地区可能是很困难的。就是说我们大的层面的政策,可能今后要对这些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这些贫困地区要做好不光是财政的转移支付,还有就是产业的转移,可能要有一些政策的相关调整。

第五块就是我们农村发展的这块,内生动力的匮乏是阻碍我们农村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乐业才能安居,我们目前“美丽乡村”或者是说“新农村建设”大多是通过高层面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来建设的,推广难度大。过去我也曾经批评过,我说这些东西不可复制,你投入这么大,别人怎么学?但是实际上我跑到这些落后地区、这些贫困地区看过以后,我觉得这个试点的复制虽然难度大,但是还是要推广。因为从农村的落后来讲,其实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欠债,我们过去投入太少了,我们今天要把它补回来。农村的基础设施、道路设施和建设这些水、电的供应等等,这些事情是我们早在过去就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这些经费、这些财力被我们城市给侵占了,那么今天这个事情我们还要去做,我们要补上。

带给我这点看法的是什么呢?是我刚刚才回来的青海,青海这个省我上周去待了一周,给我印象很深。我也很惊讶,这么一个高原省份,又算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省份,但是它的农村建设在有条不紊的往前走,而且力度相当大。全省一共80万户农村居民,现在农村的危房或者新房的建设完成了60万户,悄悄的把这个事儿做好了,不是这几年才做的,做了六七年了,一直在做,一年做一些、一年做一些,再利用国家的钱补一些,等等,现在已经完成全省80万户农户的60万户的新房建设了。所以对这个省份来讲,到2020年完成农村全面的小康那基本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住房的建设是很重要一块,其它的设施的跟进还有一些欠缺,他们也在一点点的去做。

农村发展的动力,就是乐业这块,其实就是三次产业嘛。一个是农业,农业这个收入普遍整顿的好,但是在山区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该说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对于非农产业这块,对自身的资源禀赋的要求又是非常高,你村庄要有特色,你的环境要有特色,或者你的资源要有特色,或者你的交通区位要靠近城市,你才能够有条件去发展一些非农产业。但对于大部分的普遍的村庄而言,它做非农产业就会非常困难,因为它没有这方面的特色。所以村庄这块怎么去促进它的产业的发展才是实现人居环境改善,或者实现满意度提升的最关键的要素。

图8 部分省份调研村庄是否有矿产、旅游等特殊资源(初步统计)

一块是交通,一块是人才,要把这两点搞起来。我们所说的人才并不是说很牛的高端人才,而是村庄有个能人,有那么一两个能人,有那么一两个懂技术的、肯做事儿的,这个村庄的整体活力就会燃烧起来,这并不是太难的事儿。在最后一条我会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说自下而上的去寻找动力,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就是一个撒胡椒面一样的扶贫,我们这个最清楚的就是大凉山地区的扶贫工作。其实我们调研团队下去发现,怎么这么贫困啊?是不是这个国家投入不够怎么怎么样的?其实国家和省在这边投入的力度、资金那是相当相当的大,包括国家和省里头的,相当大,但是他们没有脱贫,就是没有脱贫。这个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思考这里

面的原因,文化是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传统的生活习惯有影响,但是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我们投资的点是怎么投下去的?投在什么地方?我们去看一下,到现在大凉山地区村庄的对外道路交通都还没解决,我们团队的研究生去了,从县城一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那个交通是相当的危险,到现在这个基础设施这块没有取得成效,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就是这个投资要投到它需要的地方,要让村庄自己去思考这个钱过来怎么用,去把它“授人以渔”嘛,让他自己学会怎么生存。

产业这块,农村的产业空间这块就是一个城乡联动,这里面就是在强调一种城镇化模式。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总是要把通过让他到城市里定居,到城市里生活。其实我们去看下来,现在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口在农村生活,仅仅是生活,而不是就业;他的就业是人到城市,或者集镇,或者县城,或者再稍远的地方;他可以一天一通勤,或者是一周一通勤。这样的一种所谓的半城镇化模式吧,和我们传统所说的半城市化模式还不一样。就是这种城镇化模式它其实某种程度上讲它也挺健康,这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思考。

第六块就是农村这两年在做的,我们国家在推的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住房保障。

但是这块也存在问题,我们的政策目标是好的,是改进我们农村最贫困的群体他的住房条件,就是农村的残障家庭或者没有收入的家庭,孤寡家庭,推进改善这部分群体的居住条件。但实际上的情况是这部分群体很难享受到国家这些措施,因为所谓最贫困的群体基本上家里是一贫如洗,国家补贴是7500元,地方配套杂七杂八加起来差不多25000,这就算高了。要是这些贫困户自己建一栋房子,哪怕再怎么简易的房子也要50000块,那么剩下25000块怎么解决?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无所谓,但是对于这些农村的贫困家庭,他其实是解决不掉的,所以这个钱最后它不是一个“雪中送炭”的过程,最后实际上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过程。最终农村的哪些人享受到这部分福利呢?是已经能够建的起房,或者本来就想建,但稍微贫困点儿的家庭,他们的环境改善了,最贫困的这一部分群体的居住条件还是没有改善。

那么这块工作是不是不能完成呢?实际上我们在青海发现,他们有一个模式:幸福院。最贫困的这部分群体不是靠国家的住房补贴改造他们的危房,而是村集体将这部分补贴集中起来,集体建设一个像公租房一样的幸福院,这些住房条件不好的贫困户,你就到我们集体资产里头去居住,一直到你养老送终或者你有能力自建住房,但是这个住房产权不是你的,是村集体的,你退出后新的老人还可以进来。

还有一点就是说,我们地方政府知不知道不该补贴给这些所谓的中等收入群体呢?因为我们自上而下现在都说“专款专用”,管控或者是核查、检查指标这块也是非常严格的,每个地方到了年底这个事儿肯定是上报本省或国家相关部门,这个钱要发下去,发不下去不行,发布下去意味着地方政府工作做得不好。这个逻辑大家明白了吧?所以我们的政策有时需要做一些检讨和优化。

那么我们还要警惕什么呢?就是我们有一些省份对农村还有奖励性住房政策,比如说你新建住房集中居住,有些省份奖励你4万,再加上危房改造1万多块钱,一户可以得到5万多,这个动力实际上对农户来讲相当强。但是也有问题,农村居民他的积蓄或者是说他的经济能力其实普遍来讲并不是很强的,那么他为了要占(政府)便宜嘛,要领国家的补贴,想办法会借钱筹资,我们政府也鼓励他们筹资去建新房,新房建起来了,建起来怎么办呢?就看这张图,左下角这张是外立面没法粉刷了,建房到这时家里已经没钱了,左上角还有右边这张图是什么呢?三层楼都盖起来了,但是二楼、三楼的窗户他都没钱封了,就干脆不住了,因为他实际上不需要这么多房间,就住一层楼够了。所以说农村住房条件的改善它是一把双刃剑,它确实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但是它也可以使一个农村家庭从一个经济上还稍微有点儿富裕的一个状态进入到一个贫困状态,因为他的钱全搭这上面了。

图9 某村落改造后的农民住房

第七块我觉得是我们马上就可以做的,就是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整体上非常非常地滞后。

农村的垃圾处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哪个省做得很好,这个里头的根源我们也分析出来了,农村的垃圾处理、环境整治这块我们整个自上而下公共财政没有专项的经费支撑,重视的省可能把哪块经费拨出多一点,给它一个固定的经费,但这个经费也经常不太够用;不重视的省可能这个经费就压根没有,给你村里头稍微补贴一点,可能一年5000块钱让你村里自己弄,这个垃圾积累起来要弄一下,一年的成本我们也了解了一下,一个村至少2、3万。那么很多村就是党员干部发动一下,然后村民再发动一下大家捡一捡,那么这样做的话只能起到一点点作用,起不到治本的作用。所以我们去了各地,可以说80%、90%的农村,有一半的垃圾是乱扔,还有一半是有收集,但是仅仅是收集到一个垃圾池周边,风来了这个垃圾一样是到处飞。我想我们要有一个专项资金去支撑这块,因为我们城市里的垃圾很简明,我们城市里的垃圾大家交没交过垃圾清运费啊?都是政府的环卫部门直接就清运掉了,农村为什么还要村民自己天天去收集啊?因为没有这个专款去做,这一块公共财政我们肯定要有改进。

图10 落后的村庄环卫设施与恶劣的村庄环境

第八块就是传统村落的危机。

这两年我们国家在推“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村落国家会给一笔钱,300万,省里头有可能还给300万。这个事儿确实是个好事儿,目标很简单,改善这些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让这个村落的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能更完好地传承下去,但是我们实际上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呢?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的一些村,更简单。比如途中这个村是某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村,我们过去看,地方政府一路上跟我们说这个村多么多么好,X族的特色怎么样,我们很憧憬的过去了,进去一看还行,房子确实都不错,但是X族的传统村落的味道到底在哪里呢?转了大半天没找到,环境确实不错,那么我们再看这张照片(下图右),这是在它没有列入《传统村落名录》之前的照片,这个村落实际上的传统和壮族的格局非常好是吧?传统村落的钱来了以后就变成这样了(下图左),这可能是我们现在普遍的一个现象。

图11 某省X族传统村落前后对比

我在云南去普洱地区,普洱地方他们的建设局长就跟我说,他们正在做一个传统村落,钱都有了,他们请设计大师也做了设计,因为这个村它是一个傣族村,在普洱地区,但是它因为“汉化”,它房子的特色没有傣族的特色了,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傣族村应该有傣族特色,所以要把这些房子全拆了,用这笔钱重新建起来,请设计大师设计傣族风格的建筑,方案出来了,他们想这样做,但是也犹豫不定,觉得这事儿好像不大对头,于是与我有了互动交流。我的观点是,村子建筑既然已经被汉化了,那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历史的一个选择,你如果把它又恢复成它傣族的风格的话,这不是保护,这不就是一个过去我们所谓的“仿宋一条街”吗?有什么文化价值呢?

但是地方政府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这些疑问?我们了解了一下,其实他们对国家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进一步内涵或者怎么保护不清楚,就是缺少国家层面的一个指导性的东西,所以这个事情我觉得可能很快要做下去,否则我们的很多传统村落都是(像上面说的)这样。这个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这也是一个村(下图),这在青海,这个可能是我们整个跑下来最远的一个村了,从西宁市过去开车开了451公里,到这个村可能接近500公里吧,我们看这个村的照片应该也是蛮有特色的,这个村整个在做“美丽乡村”、在拆,我估计两年以后这村里头的传统格局、色彩等等都没了,当然这个村的生活环境会变好。这是传统村落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所在。那么这块的工作怎么做?我自己认为,这些村子因为房子很破,不能继续这样居住了,一定要建新房,但是怎么去把传统的符号,把这些东西留下来,能够让这些村庄能够有些记忆,这块大家是要去研究的,去分析的。局部的一些工作,建筑师要介入进来。

图12 青海海西州某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

第九块就是正确对待乡村规划与村庄建设的关系。

我们这两年各个省乡村规划的编制应该说非常热闹,甚至于现在规划市场不太好,有一些省份把村庄规划作为增收的一个很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实际上我们跑很多的村,这个村庄规划到底对这个村有多大作用?我还拿不准。其实我们一直是在跟踪村庄规划的进展,对于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或者一些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城市近郊区,村庄规划确实很有必要,而且一定要做。但是对大部分普通的村庄、偏远的村庄,这个规划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在云南地区也看过一些村庄,在一个山顶上,是一个整体搬迁过的村庄,我们看到感觉很好,我问村书记,这是哪个设计单位做的村庄规划?村书记说,我们自己做的,我们自己讨论了一下这个路该怎么开,用国家的钱把这个设计好。感觉很好啊!其实我们在座的也思考,我们在村庄规划当中到底哪些工作是必须我们做的,别人难以做到的。其实我感觉到更多的,是对普通的村落而言,我们在规划上能做的事情真的很少。那么一些省份在强行的推(农村规划)这个事儿,有一个省设计费3000元一个,3000元一个村落的村庄规划,地形图都提前给的,3000块钱一个村庄村落规划或许连差旅的成本都不够。设计师去没去过那个村落?那么这些村庄这样的规划就是一个应付检查的。我们有一些自上而下的检查工作,其中有一条“是否编制过村庄规划?”,我觉得这一条统计出发点是好的,但其实对地方政府是有误导的,他可能觉得编过就是好事儿。

第十块就是自上而下要重视各级层面的村庄的管理。

到了村庄的层面或者到了乡镇层面,我们的规划管理权力或者是人员的配备这块是相当相当的弱(其实县级、地级,乃至省级,基本是都是这个情况)。我们的各个县去跑下来,基本上县的建设局在村镇管理这块儿就3-5个人(甚至更少),从头到尾整个县的建设工作、农村管理工作这块就是那么3-5个人在做。一个县的乡镇有多少?在东部地区可能还可应付,交通很方便,但到西部地区都是山区,他们一年到头如果把所有的乡镇走一遍都至少要一个月,何况几十倍数量的村庄呢。那么农村的违法建设,一些村庄的建设管理他根本就没法管。所以说,基层政府机构的编制配置上,我们怎么也要呼吁一下。政府部门的机构精简,在城乡建设这块儿要相反,要扩编(修正时添加)。

很简单一个比方,某县建设局的局长与我座谈时跟我们说到,国家要补贴种粮大户,我们在西部山区种粮食有补贴,每个县要给补贴都发下去,怎么办?县里相关办公室就4、5个人,搞不清楚哪些人在种粮食哪些人在种什么的,重新普查更不可能,于是他直接告诉我这个数据就是在办公室里造出来的。我们到基层的很多数据、很多情况,都是我们不走下去根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

另外对村庄能人的重视我们觉得这块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村里头我们走下来,这是一个先入为主的判断了,能人在农村发展的过程当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对能人的培训,对能人的引导可能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块实际上我们也是跟韩国学了点儿经验,我觉得在了解我们的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再去学习国外的经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韩国在1970年代做新农村运动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培训他们不仅仅是培训村民,他们重点培训村长,培训村中的能人。但是韩国的培训跟我们不一样,他不是说请你来今天上上课明天就走了。比如一次50个村长过来培训,它是封闭的,封闭在一起,大家同吃、同喝、同住、同学习,这有个什么作用呢?因为上课就像我们坐在这儿,我来讲,大家听到的只有我一个人在说话,但其他的村长可能他有自己的经历,有自己的好的点子,同吃、同住、同睡,村长之间他是可以交流的。另外一点就是说,对农村能人或者是村长、村书记来讲,他其实最大的一个瓶颈是视野,他的视野普遍是比较窄的,为什么视野窄?他的社会关系网比较小,怎么提高他的社会资本?怎么提高他的社会关联度、社会拓展?通过这样的一个培训,有点儿像我们的MBA一样,为什么大家要去MBA啊?(仅仅为了上课充电吗?不是的)还要认识人嘛。村长、村书记,农村基层层面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今后他在农村带动大家致富的过程中,他就不仅仅是来问你政府了,他可以问他的伙伴,问其他村的村长该怎么做,包括对农村的日常管理和服务等等,他们会自己去想好多办法,这个事儿我觉得我们有些地方可以尝试去做。

图13 基于初步汇总信息的能人情况统计表

以上比较零散地和大家分享了10条的初步的体会。我想这次调查因为涉及12个省市,这么多样本,后续的主要的一些工作也希望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与进来一起做。我们这次6000多个村民样本,400多个村的“大数据”该怎么做?这个还是有点难度的。类型学的分析,我们一个12条的矩阵表,这12个类型每个类型3-5个选项,至少40种类型的村,它各自的发展特点怎么去总结?我们的表格最后的一项是人的生命历程,被访谈对象他的人生经过哪些变迁?经过哪些搬迁?期间工作的变化我们都有纪录,这个数据怎么去分析研究?人的经历、他的选择、跟今后的城镇化选择这个差异性我们怎么去体现它?而且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老龄化趋势和村庄的变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之间的选择、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影响……最后我们要给国家提供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政策建议报告?我们这个研究其实很务实,最后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学术研究,最后还是要影响国家的决策,能够为国家下一步的“十三五”的规划提供有利的支持参考。

最后给大家放几张照片,因为在云南拍的照片正好在我电脑里,我用的比较多,这是云南山里面的村,农户家里面的环境卫生状况,右边这是一户人家的室内的场景,编织袋围着就是他的床,还有下面,这是他家里头(除了耕地外)几乎所有的财产。

图14 云南省澜沧县拉枯族村落

下边是我们去这个村的路上拍的,左上角就是这个路,四驱车,看左下角有修车的,我们去了一趟回来,运气很好,等回来了到镇上发现这个车给弄坏了,一个四驱车底盘颠坏了,在维修,左上角这个是沿途还有泥石流、有洪水,我们都从那儿经过了,云南的调查是非常艰苦的。但最近哭的路程也是我们收获最大的(修正时增加)。

图15 云南省调查

其他省的调查资料我们现在还在整理当中,我还没来得及发过来,下图左上角这张照片是拉祜族的村落,也有很多贫穷的家庭。光膀子的就是右边我抱着的这个小孩的父亲,这个小孩子在地面的报纸上爬,很脏、很乱,苍蝇很多,左下角这张照片是我和我两个丫头的照片。我在想就是未来20年,这三个小孩长大以后他们会出现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将是什么因素影响的?我想我们也要尽我们的努力,让未来二十年这三个小孩能够差不多,我估计差异还会有,但是要尽量差不多,别让他们在起跑线上就不一样。这是我们这个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政府和大学的责任(修正时增加)。

图16 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村落的孩子及作者对比照片

最后的最后我要感谢一下,就是说我们这次的调查以同济大学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感谢我们所有的参与的大学还有老师,非常感谢大家!安徽建筑大学储金龙院长、顾康康教授等,长安大学杨育军主任等,成都理工大学李艳菊主任,华中科学大学黄亚平院长、耿虹主任、王智勇老师等,山东建筑大学张军民教授、李鹏老师等,沈阳建筑大学马青教授、周静海教授等,深圳大学李云和陈宇老师、苏州科技大学王雨村教授,西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鲁青和院长和多智莉总工,同济大学的陆希刚老师、赵民老师、栾峰老师、张尚武老师、彭震伟老师、杨贵庆老师、耿慧志老师、李京生老师等。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一下辛苦了一个夏天的我的研究生同学们,他们是何莲、王丽娟、林楚阳、宝一力和承晨等。我们的数据还在整理,部分协作单位的信息我没来得及统计录入,因为青海调查昨天才刚刚结束,有什么忽略的地方、漏掉的地方请各位担待,最后还是感谢各位参与这次普及调查的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感谢建设部,特别是胡建坤博士对本次调研的大力支持,谢谢大家!

(作者按:本文观点仅是阶段性感想,仅供讨论交流,调查样本数据尚未汇总完成,部分假设判断可能会有修正,请读者阅读时注意。也欢迎批评意见。leonzsh@tongji.edu.cn)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