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四:第9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获奖论文讲评

2017-11-24 21:2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本届青年论文竞赛的主题为“城市规划的理想与价值观”,一是对现代城市规划起源的致敬;二是对近三十年来国内城市规划发展的总结,可以有不忘初心、回归本源,也可以是与时俱进、未来展望;三是对2016年“人居三”重新确定城市规划在城市治理中支撑作用的回应。

会议现场设置了由点评嘉宾和当届佳作奖得主们共同参与的再打分环节,并邀请在场观众通过微信互动选出最佳讲演者,创新的形式与活跃的氛围成功引爆现场,座无虚席。宣讲作者们呈献了获奖作品的现场再演绎,讲演顺序由现场抽签确定,话题所涉从公共利益、发展主义、“留白”思想等宏观价值理念,到精明收缩、参与式规划、街道营造等策略与方法,历史视角、实证主义、理论推演的不同论述逻辑交织碰撞,分享了许多独到的创见,再次印证了青年托举工程与青年论文奖“砥砺青年、鼓励发声”的初衷。

(观点集锦)(按照现场讲演顺序)

唐伟成:《发展主义视角下的空间政策响应与城市规划发展--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观察》

从中国追求现代化进程的演进逻辑中审视发展主义引导下的经济波动与治理手段,以此为切入点,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经济周期中的空间政策及相应的城市规划作为,指出发展主义的局限,给出新发展主义导向下的城市规划反思与转型。

孙莹:《以“参与”促“善治”--治理视角下参与式乡村规划的影响效应研究》

关注了我国近年来乡村规划建设中村民主体性缺失导致的治理困境,针对浙江省某案例村的一次试验性参与式规划展开研究,以行为研究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参与”的方法与路径对村庄治理状况的影响。

李峰清:《“高铁时代”的我国城镇化空间模式再探--基于“上海-长三角”的实证检验及辨析》

对“上海-长三角”地区22个地级市的通讯大数据分析,辨识“高铁时代”异地就业的“新型流动人群”及“商务流”人群的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按照“极化-扁平化”、“时空模型-效用模型”以及“理想模式-内在机制”三对关系展开辨析,探讨“高铁时代”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理想模式与现实认知误区。

刘晋华:《共识与争鸣--当代中国城市设计思潮流变》

梳理当代中国城市设计的思潮流变,通过对争议的辨析,指出对城市设计思潮的过往研究所存在的误区--“中国事实上没有自身独立成体系的城市设计思潮”,揭示当代中国城市设计发展的真实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

何兆阳:《街道营造与交通方式转型背景下的城市道路多维分类体系》

从国内外文献有关研究切入,对城市道路分类体系进行溯源和流变分析,认为在交通方式转型和街道营造的背景下,原有的一维道路等级体系必然向多维道路分类体系转型。挖掘原有体系的问题并重新提炼当前分类体系的发展要点与实践启迪,结合我国规划编制特点对多维道路分类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

游猎:《农村人居的“收缩”和“精明收缩”之道--实证分析、理论解释和价值选择》

构建农村人居空间变迁模型,通过相关统计数据对农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引入空间惯性的概念作为解释农村收缩的新视角,讨论这一视角下农村地区“精明收缩”价值选择的核心观点、基本原理和发展框架。

乔艺波:《演进的价值观:城市规划实践中公共利益的流变--基于历史比较的视野》

从哲学思想、规划理论和规划实践三个层面,审视中美两国不同话语体系下公共利益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演变逻辑和作用程度,认为两者所反映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殊途同归”,借此探讨新的社会趋势下城市规划应有的价值观。

左为:《城市规划的“留白”之道》

梳理了“留白”理念的艺术与思想源头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指出城市规划语境下的“留白”思想内核主要体现在计利长远、格局为先、有机生长和少就是多,具体反映在生态留白、市场机制留白、社会参与留白、文化空间的留白几个方面,建议将其相关策略系统纳入城市空间体系和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