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关注城市建设的速度,向关注城市发展的质量转变;从关注城市中的“物”的建设,向关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舒适性和幸福感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给老百姓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借助品质空间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为了深入探讨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品质化城市设计与建设管理、未来城市创新表现与模式等议题,11月19日下午, “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学术对话在东莞成功举办,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
现场图
现场图
主旨报告
彭高峰——城市因品质而美好
彭高峰(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主任彭高峰做了题为“城市因品质而美好”的主旨报告。报告结合广州精细化品质化的系列工作,从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系统阐述了空间品质与城市创新的逻辑。广州的文脉、水脉、建筑流派都有丰厚的积淀,既为城市空间品质提供了先天优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的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工作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第二阶段是亚运时期的整治工程;第三阶段则是近几年的品质提升行动。彭高峰主任指出,广州以国际视野开展总体城市设计,以珠江为脉络串联城市空间。聚焦在有限的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预建管”打通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通过打造城市客厅、构建城市路径、修补历史记忆、修复城市场地等六方面十三项行动,真正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
彭高峰主任最后提到,打造品质城市的关键是以人为核心。广州正在往“有品质的城市、创新发展的城市、有国际影响的城市”三个方向转型发展,以平台汇聚人才、以品质赢得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
曲建——产业发展的长周期与空间布局的调整
曲 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做了“产业发展的长周期与空间布局的调整”主旨报告。报告结合第四次全球经济产业转移的背景,提出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如何适应和转型。报告强调,中国目前产业园区处在第一、二阶段,与较小半径内高品质服务配套等第四代产业园区的要求仍存在距离。结合国家进入新时代,曲建从构建1个法律、2个规划、3个研究报告出发,介绍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外产业园区规划的实践与思考。
张国华——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时间·空间
张国华(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作了“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 时间·空间”的主旨发言。张院长以慢生活与城市创造的角度,阐述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从时间维度,结合沪宁沪杭高速、广深高速、后厂路等城与人联系的案例,阐述了连接什么人、连接的时间效率、和它连接之后的空间品质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张院长提出,目前中国正在从房地产+园区+港口高速公路+快马路的模式,向新时代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和机场高铁+街区巷发展模式转变。品质的街道提供交流的场所,为城市真正创新提供可能。
自由对话
李晓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工)
李晓江:
在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了“由高品质的生活和服务吸引人、人吸引资本、企业创造财富”的逻辑,人成了发展的核心,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城市最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城市空间应成为吸引人的基本载体,而不是吸引产业的载体。城市规划从业者关注的空间尺度应逐步从宏观转向中观和微观,中观和微观的品质和价值是吸引人、吸引资本更加重要的因素。
规划师不仅要关注主流,更要关注潜流和暗流,比如城中村、特殊群体集聚区域、基础产业区域也需要品质提升,要用包容理念践行多元空间品质化提升,关注广大小业主、亚非拉人民等创业的真实需求。
张宇星(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教授级高工)
张宇星:
未来空间生产和科技生产的目标高度重叠,方向一致,未来的空间关系就是把人从机器生产里面抽离出来,回到人本身。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人和人之间信息互通、人对文化的需求、人对社会关系本身的需求应成为空间生产的核心关注要素。
联合办公、创业社区等新创新空间,满足新型生产关系的需要,是城市品质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
潘一玲(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潘一玲:
优质的品质空间离不开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也需要进行精细化品质化设计,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品质空间的需要。
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合理利用、邻避设施精细化品质化改造等内涵丰富,值得行业继续挖掘和深入探讨。
杨 深(阿里菜鸟网络华南区总经理)
杨深:
从物流配送角度,关注技术创新和大数据应用,提高配送效率,节约运营成本,减少对道路交通等资源的占用,从而提供更好的物流和城市空间体验。
呼吁规划师关注无人运输技术、大数据应用等创新对未来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规划创新。
王世福(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王世福:
具有特色的空间容易发生城市创新。包容性也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原则,规划要多关注市民的真实需求,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寻找不同的有效创新路径。
新时代的空间承载、中国梦的空间承载,都留了大量的空间给规划。在新的发展阶段,真正承载美好生活的,是生态空间和高品质的混合功能空间,各地都应深入研究居民的生产生活和休闲需求,给老百姓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品质空间。
邓兴栋(学会理事、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邓兴栋做了总结发言。邓院长首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提出要真正围绕人的需求营造公共空间,千姿百态是幸福之源。不仅要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也要注重对城中村的品质化改造、工业园区的再利用、旧城区的品质更新等,这些都是品质化系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规划工作者要重视新技术、新模式对城市产生的革命性影响,要深入研究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进行积极的规划应对。
最后,邓院长指出,新时代下,已经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理念,“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是回应这一理念的重要议题。今天的学术对话只是一个开始,“品质空间与城市创新”需要多学科、多领域观点的碰撞、融合和创新,城市品质空间规划建设的理论体系亟待构建,城市创新发展也需要多学科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