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聚焦绿色·智慧·融合:2021/2022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分论坛

2022-11-19 12:4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委会

2022年11月18日,2021/2022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5个专题论坛和2个综合论坛同时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协办,既是城市交通行业的年度盛会,也恰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成立40周年,是“中规智库”百场系列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

专题论坛1:都市圈一体化与区域交通规划

承办: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主持人:孙永海 |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

专题论坛1嘉宾合影

孙永海副总规划师主持会议

我国都市圈已进入提速发展的新阶段,对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轨道交通是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极大促进了人员、物资、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通。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出行特征、功能定位、网络布局、运输组织、机制体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议题。

本次论坛邀请北京、上海、深圳等三大都市圈的专家,围绕“都市圈背景下的区域交通规划”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主要观点如下:1)关注跨界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协同管控,共建协同发展的设施体系和规划实施机制;2)构建多层次、多模式协同发展的轨道交通系统是都市圈空间拓展和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能有效助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人口、岗位等要素流动;3)以都市圈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跨界通勤客流较大,应加快构建“城际铁路+市域快线”复合功能的轨道交通作为都市圈通勤交通系统的主体;4)需深入分析跨界客流出行特征,以创新型服务模式和运输组织方式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客运服务。

专题论坛2: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反思与展望

承办: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现代城市交通技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主持人:

陈峻 |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

任刚 | 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

专题论坛2会场

陈峻院长主持会议

任刚常务副主任主持自由发言

自“九五”期间我国引入智能交通相关概念和技术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智能交通已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建成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工程项目,对城市与交通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科技强国和数字中国。智能交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为此,本次论坛邀请来自城市智能交通领域优势高校、头部企业和交通运输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属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开展主题演讲和经验交流,研讨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研判未来发展趋势,聚焦重点发展方向,共同描绘我国智能交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美好蓝图,从而更好地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

专题论坛3:碳中和目标下交通低碳发展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持人:

伍速锋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助理

叶建红 |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副主任

圆桌论坛

伍速锋院长助理主持会议

叶建红教授主持会议

低碳交通运输需要顶层设计。“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期仍然是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严峻挑战。要积极推动交通运输节能提效,并在运输装备、运输结构、低碳设施、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做好顶层谋划,坚持市场化思维,分区域、分阶段实施差别化政策。

电动化转型是低碳交通发展的外在推力。加快和提高交通工具电动化渗透率,以能源结构转型降低碳排放强度,是低碳交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道路交通领域,小客车是客运交通碳达峰的关键。基于上海市的案例数据分析表明,2030年客运交通碳达峰要求小客车电动化比例需达到25%~30%。除小客车外,(共享)电动自行车对于县域城镇交通低碳化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出行服务创新是引导低碳出行的内生动力。以交通结构优化降低客运组织的能耗强度,是低碳交通转型发展的另一关键。而通过出行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低碳交通出行,是交通结构优化的内生动力。当前绿色出行引导策略制定缺乏定量化模型支撑,现有碳积分模型无法响应MaaS系统引导绿色出行需求。为此,要在量化用户个体绿色出行贡献基础上设计低碳出行激励策略。针对大城市公共汽车交通长期存在着空、绕等突出问题,推进包含需求响应型灵活公交在内的多形态共享智慧出行系统,是提升公共汽车吸引力的关键。要攻克车辆—乘客最优匹配与车辆动态路径规划技术,助力公共交通向更低碳、更人性化方向发展。

专题论坛4:中国未来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承办: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主持人:陈必壮 |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

专题论坛4会场

陈必壮总工程师主持会议

赵一新院长作现场点评

面向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探讨人文、韧性、包容、生态、法治等交通高质量发展新内涵与实践路径。共有6名专家结合研究和实践进行了交流分享。

邵丹副所长结合新一轮上海交通白皮书编制实践,分享了立足服务国家战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秉持区域协同发展视角、顺应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以及双碳治理新要求的编制理念,并探讨上海国际大都市交通高质量转型路径选择。

刘莹总工程师从韧性交通的发展历程和阶段出发,结合冬奥会交通保障案例,研讨了韧性交通的核心特征,探讨了城市交通面临的4大战略级风险,并提出了构建韧性交通体系的思路。

黄伟副总规划师以西安综合交通优化提升为例,探讨了超大城市存量空间交通治理问题的相关技术探索和创新实践,面向存量空间做关注民生的“微规划”,面向社会治理做近期实施的“实规划”,面向未来发展做创新驱动的“新规划”。

潘海啸教授分析了包容性发展理念,探讨无障碍交通环境存在的不足及对交通可达性的影响,从出行无障碍和生活无障碍两个方面提出改善当前交通无障碍环境对提高有需要社会群体的交通可达性的建议。

罗斌副总工程师结合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实践,分析了公园城市模式下的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路径,即以“人”为中心,坚持“绿色、人本、开放、共享、智慧、韧性、文明、法制”的交通高质量发展之路。

杨洁副教授从交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表象与内涵出发,阐释了交通治理数字化的限度与失度,剖析了“数治”与“法治”的协同与张力,并探析了交通数据可信流通共享、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交通数字产品增值开发等法治保障路径。

专题论坛5:城市老城区交通研究及实践

承办: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

主持人:杨晓光 |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教授

专题论坛5会场

杨晓光教授主持会议

老城区是一座城市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记忆,是人们生活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要空间。如何破解城市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与老城区有限供给资源的矛盾已是世界范围的重大课题。我国城市有其自身特色和发展历程,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功能多元化和交通机动化,诸多非机动化时代形成的老城区交通阻塞与通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难以适应高品质、安心交通的需求,已成为抑制老城区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要因。

本专题论坛正是在我国全面推进城市修复与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供给约束条件下老城区道路交通优化设计理论》(项目编号:52072264)的支持。

论坛特别邀请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晶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交通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院所及高校的专家交流研讨供给约束条件下老城区交通发展面临的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交通设计与城市设计、交通安全、交通治理等理论问题、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为大家带来我国典型城市老城区交通研究的前沿成果及其发展趋势研判。

综合论坛1:交通青年学者论坛

承办:杨东援交通学科教育基金

主持人:李健 |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

综合论坛1会场

李健副教授主持会议

本论坛的演讲题目来自“交通青年学者论坛演讲主题遴选活动”的推选。组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鼓励作者以中文发表学术论文,为中国建设传播知识。

会上,杨东援教授首先以《城市群中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规划决策》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针对新的制度环境下的交通规划决策需求,对空间中的关系、空间中的活动和空间中的网络分析逻辑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分析技术和规划策略。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研究方向共有5位学者进行演讲。深圳、上海、广州3个超大城市基于各自多年深耕的城市交通规划领域实践经验,分享了面向精细治理要求的地方性交通规划标准的探索、虹桥枢纽地区站城融合实践与思考、广州市三轮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经验;另外两项研究聚焦疫情常态化和老龄化加剧带来的问题,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韧性提升策略、新建大型公立医院的就医选择与公交配置。这些研究分析、创新方法和技术思路对于适应当前我国转型发展新阶段和新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交通信息及控制”研究方向3位学者来自高校,围绕自动驾驶交通安全、高(快)速路运行风险管控、特长隧道运行预警管控3个主题开展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解构驾驶行为与危险事件,探索运用技术手段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和实现道路运行实时、精准、智慧管控。

综合论坛2:年会征文宣讲论坛

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

主持人:钱林波 |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综合论坛2参会嘉宾合影

钱林波总经理主持会议

本论坛共邀请8位年会征文宣讲论文作者进行学术交流,重点关注城市交通规划建设领域三个热点话题。

一是规划创新。邓琪副总规划师介绍了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深圳市交通规划编制体系,通过明确国土空间框架下交通要素分类分级,建立新时期深圳交通规划体系编制内容、编制主体、审批层级及传导机制,支撑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协同互促。高嵩主任工程师以武汉市为例,探讨面向中观层面的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交通一体化研究方法,总结有效整合周边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的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关管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周嗣恩博士多维度分析了居住区城市道路的使用现状、问题和特征,从道路公共化、道路用地性质、道路红线与断面标准、实施策略与路径、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居住区城市道路规划的策略建议。

二是绿色低碳。孙亚经理基于对上海“十四五”时期电动汽车保有量和用电需求的预测,提出电动汽车用电规划布局,为电动汽车政策制定、充电设施网络布局、电力保障等工作提供定量支撑。周航助理工程师总结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的客流演变特征规律,提出杭州市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协同发展策略与探索实践。王舸洋助理规划师指出,交通量、绿化水平以及街道空间形态均对道路的PM2.5浓度有影响,在机动交通限流等交通管制措施基础上,应重视高密度地区人行道的风环境改善,优化风廊设计以加快污染物扩散。

三是韧性交通。王楠助理工程师介绍了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构建社区防御单元,并以防御单元为尺度组织分阶段交通优化方案。何凌晖博士以上海市为例,分析定制公交通勤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措施,对疫情常态化管控具有辅助作用,也为定制公交的深化发展探索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