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十一:青年专场——新常态下城市转型研究

2015-09-23 12:4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9月20日上午,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舞阳河厅举办了本次规划年会青年专场——“新常态下城市转型研究”的报告会。出席会议的点评嘉宾有学会顾问周一星教授、学会常务理事顾朝林教授、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奇峰教授、以及学会理事及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王凯院长等。整场报告会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回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的郑德高院长主持下,由9位青年报告人进行了各自研究课题的报告,并由各点评嘉宾进行了精彩点评。

来自同济大学的吴乘月在她的报告中,就紧凑城市的命题,采取了包含交通、土地、经济等五个维度,20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紧凑度的指标体系,在针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分析中得出了一定的空间布局的差异规律 ;同济大学的徐幸子通过对于武汉城市用地的核密度分析,针对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体系开展了研究,并指出了不少规划与用地不匹配的地区,同时武汉目前仍处于基本的单中心结构,这其中还高扩了对于不同能级层次多中心的认识;南京大学的王欢则在其采用了城市韧性视角,就容积率的弹性设定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将总量分配法和可接受强度限制法加以结合;北京大学的甘霖在其报告中介绍了来自瑞典的第四大城市乌普萨拉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并介绍了战略性思维的四大特点;来自东大学的胡智行通过针对中国古代5大都城的选址特征的研究,归纳了我国古代都城择优选址的规律;重庆大学的张磊则带来了关于秦巴山区75个贫困县的城镇化发展相关思考与展望,并提出了积极对接区域交通,探究资金途径模式等思考;南京大学的陈锐则尝试通过建构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可适性框架就不同城市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合理性进行了一定分析;深圳大学的陈小琳在实施机制、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对比中就香港、深圳两地的轨道交通接驳非独立占地公交场站的问题进行了案例介绍;来自山东建筑大学的李菁华则作了基于生态知觉理论就田径的地铁设施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报告,并采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现场调查、多因子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

在肯定了各位报告人内容丰富手段创新的报告的同时,点评专家们也就各各报告中还有待提升的部分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精彩点评。比如针对城市紧凑度的研究中,周一星教授既肯定了采用大量数据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指出其研究中对于城市范围界定的含糊,并建议采用城市建成区边界而非行政边界作为紧凑度的研究;顾朝林教授则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上对报告人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袁奇峰教授则强调研究的深入性,规划研究不妨从“是什么,怎么办”转变为“是什么,为什么”的研究思路;王凯院长以相同容积率下城市品质可能千差万别为例,指出城市问题研究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