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面向低碳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 ——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2016-06-12 14:1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作者:彭瑶玲

编者按

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于2016年5月28—29日在重庆大学成功召开,年会主题为“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再深入”。重庆市规划院总规划师彭瑶玲做了题为《面向低碳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以重庆主城区为例》的报告。

彭瑶玲以重庆主城为案例,向大家汇报和分享了她对低碳山地城市结构的认识和思考,主要汇报四个方面的内容:相关背景、重庆的探索历程、问题与思考以及规划探索。

首先是相关背景。面对在雾霾中挣扎的城市,日益增长拥挤大城市的交通,持续增长的碳排放,对全球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彭瑶玲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仅有利于城市居住、工作功能的就近组织、服务的均衡化,还有利于提升城市运行的经济性与效率、降低城市碳排放。

其次,彭瑶玲介绍了重庆对山地环境下城市空间结构的三个阶段的探索。整个发展历程,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规划引领双重的结果。由“单中心圈层”走向“多中心、组团式”的结构模式是减少交通成本,提升城市效率,减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随着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问题也随之出现。彭瑶玲指出,人们生活交通出行的比例在上升,通勤交通出行的比例在减少,交通流量高度集中于内环以内的老城核心区。因此,她认为伴随着城市功能需求变化,城市空间及其结构、交通组织方式也要相应地自我优化完善,以达到与城市功能需求的协调匹配,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提出了三项策略:严格保护生态本底,发挥山系、水系、绿系、组团隔离带等自然生态空间要素对城市结构的限定、约束、支撑作用;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构建与城市空间结构、功能需求相协同一致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有序拓展;构建分层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

最后,彭瑶玲以《重庆主城区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布点规划》为例,介绍了构建分层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结构的具体措施。她指出,这个规划是重庆市对街道和社区两级小微中心规划的首次探索,对于完善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规划思路采用了先分区后布点,先功能、后设施、定标准的设定。规划提出了选址布局、功能与设施配套、设施配置标准以及实施政策等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