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上午,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五楼509会议室举行了区域与城乡发展青年专场会议。大会由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孙娟主持,邀请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何兴华、浙江省住房和建设厅总规划师顾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震伟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周素红担任点评嘉宾。
会上,10位来自不同高校的规划研究生先后介绍了自己的调查与研究成果,内容既涉及到城镇化的特征和趋势研究,也涉及到城镇群体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格局,同时还有一部分涉及到村庄整治、城乡规划的研究。汇报会在风趣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3-4名汇报者,每个阶段结束后点评嘉宾结合汇报内容进行精彩点评。
第一阶段三位报告人主要关注城镇化和城镇群研究。同济大学的邢栋以微观视角切入,分析皖北流动人口流向和构成特征,认为其以“异地城镇化”和“就近集中城镇化”为基本形式。山建大的姜雨朦认为武汉市都市圈应当“保持中心带动,推动中小城市跃升”,济南都市圈应当“强化中心极核,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华科的陆晔同样研究武汉都市圈,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区域空间格局重构两方面提出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影响。
第二阶段的三位报告人分别关注了村庄治理、城市联系和产城融合三个维度。华科的熊周蕾分析了湖北省村庄环境,借助公共治理的相关理论,从激发村民公共意识、全民自发参与,乡贤带动以及建立合理可行的整治机制等方面探讨村庄环境整治对策。同济大学的承晨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不同高铁通车情形城市群之间经济及信息联系度的强度变化及流向格局。华科的冯婷以和林格尔开发区为例,认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构建职住平衡模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空间格局优化等方面促进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第三阶段四位报告人分别就城市财政、交通,城镇群体和规划演变进行研究。其中,同济大学的杨瑞同学结合鄂尔多斯和榆林的实证检验和比较,认为地方财政收支结构深受城镇化和产业格局的影响。浙江大学的蒋迪刚同学探讨杭州都市区基于轨道交通的功能空间组织策略。华科的卢有朋同学提出“基于产业经济的先天内力”和“基于政策技术的能动外力”构成的“二元机制”是鄂东城镇群空间成长的合理解释框架。东南大学的许皓同学以1950年代中国城乡规划演变为中心,认为1950年代中后期的规划实践是中国本土规划理论模式的起点。
何兴华司长肯定了汇报者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但是同时指出汇报者的研究中关键词、研究单元和研究逻辑需要进一步聚焦的问题,他分别针对各汇报的问题具体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何司长认为第二阶段的三个选题产生了非常有趣的碰撞,三篇文章反应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何复兴传统社会,如何解决城市社会的隔离和如何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最后何司长用“问题的逻辑关系”、“关键词和背景联系”、“问题的可回答性”来总结他三个阶段的点评,建议青年学生们“题目不宜大,事情直接说”。
顾浩总规划师认为专场的报告人都展现了扎实的数据收集和研究组织,但同时指出了文章在结构和聚焦上的问题,建议作者在现有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理论推演上作出更进一步的深入,使文章的逻辑和架构更加完善,大家还应提高汇报的时间安排与内容组织,希望锻炼出针对不同汇报对象形成对应内容的统筹能力。
同时,顾浩总规划师认为研究应当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作支撑。彭震伟教授认为报告人的选题普遍较大,但是宏观的研究未必需要宏大的结构作为支撑,而应当在每个层面上都把握结构,保持逻辑、信息、关联上的严密。区域格局重构是非常大的命题,应当从更小的切入点进入,以小见大做研究。彭教授针对“皖北城镇化研究”的报告选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从微观研究得出宏观结论的逻辑链的问题,建议作者对新常态的价值判断对“非正规就业”进行重新思考,研究这样的现象是否会成为新的常态。
周素红教授充分肯定了汇报者扎实调研和分析研究,但同时指出了文章在结构和聚焦上的问题,建议作者在现有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理论推演上作出更进一步的深入,使文章的逻辑和架构更加完善。周教授针对每个研究者的报告内容作出细致指点,并希望年轻学者的研究能更加聚焦,更加有建设性。
会后嘉宾向演讲者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