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学术对话七:谁的场所、谁的精神?

2017-11-21 13:5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11月19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承办的学术对话《谁的场所、谁的精神?》举行。由影像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主持。参加论坛的嘉宾有: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包亚明,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张宇星,学会副理事长、影像委顾问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尹稚教授,学会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所所长徐苏宁教授,影像委副主任委员、中规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影像委副主任委员、五合国际总规划师陶滔,城市更新委委员、五合国际总裁赵云伟,影像委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分院副院长何兵,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学会理事、影像委秘书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新哲等。

主持人王伟强首先阐述了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的观点:即以影像作为一种工具、修辞手段关注城市空间、城市文化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包亚明以《场所精神与城市文化地理学》为题,从理论角度阐释了舒尔茨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场所精神的概念,深入揭示了实体空间的形式所负载的地方特性的意义,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与所处环境的紧密关系。“场所精神”具有顽强的稳定性,能够在历史变迁中经久不变。包亚明从舒尔茨入手,结合法国五月风暴的社会转型背景,分析梳理胡塞尔、布尔迪厄、哈贝马斯、列斐伏尔等观点的演化,通过对这些哲学理论及其对核心问题的解析,指出场所精神是情境、归属和文化三要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场所精神的灵魂内核;场所精神对于思考当代诸多空间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场所精神的守护,延续和增强了城市空间的生命与活力,是维护和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魅力的重要路径。

建筑诗人张宇星通过诗与影像的组合来诉说《诗&后城市寓言》,非常有前瞻性地剖析了“我们在创造一个我们不认识的历史。”影像正在成为新的权力。“荒芜的大地上,丰收,是稻米黍麦还是摩天大厦?库哈斯弯腰插秧,期望收获时间的谷仓,空洞建筑充满了生命的膨胀,在那、一刹那。”司空见惯的城市现象在诗人的思考下跃然纸上,描绘出对现实批判主义的观察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预警,文字极具画面感,直击心灵。

《当城市遇上可口可乐》是赵云伟先生由席卷世界的可乐文化引发全球化视野下文化渗透野蛮生长的话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流动在不断地渗透到世界各地人们的意识中。资本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催生出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国际精英文化及大众消费文化以各种线上线下途径传播,麦当劳星巴克可口可乐成为后者的代表并塑造全球文化,从而创造了城市的共性,相似的城市空间,相近的建筑风格,使得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地方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城市政府的重视。全球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博弈将继续,多元文化成为未来城市的特征。

王新哲以《原地打转》为题目分享了全景视角下的场所精神,揭示对于背后隐藏的尺度、文化、群体、活动、时间、事件的思考。提示在设计中加强近人尺度的设施的布局;在借鉴国外案例时辨析文化背景的差异;考虑不同人群对场所的不同需求及其场所精神的差异;促进人的活动、在特定时间的活动组织均有利于场所精神的塑造。

朱荣远《场所的“神”是啥?》探讨了场所的设计想象与场所的各种可能性,什么样的场所就显现什么样的社会文明标准。在陌生的人群之间是通过可形成共识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的价值去消减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营建大家生活的共同家园。真正的“神”,须是基于公共价值的共识,而收敛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深圳人最爱的深圳湾公园2015年搭建铁丝网与如今铁丝网拆除后的海量对比可以看出,其作为场所,设计所建构的人与自然的并存、共荣的关系就是深圳市民认同的“神”。设计可以造神,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舞台设计和其它与视觉相关的设计都是“人为”和“为人”的。山高人为峰,场所精神的核心价值就是人和人类社会的文明内涵。

徐苏宁《Genius Loci:四方的场所影像存在》通过他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具有代表性的小村镇考察,记录了不同文化内涵下场所体现的区别,与文化起源、人种、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天地人神,风土守护,场所精神对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是上苍,是下界;是一种厮护,是一份敬畏;是一个故事,是一段联想。尊天地人神,列东西南北,以影像存在,析场所精神。

何兵用城市设计师的微信影像记录分享了《成都的日常》。天府广场、人民路的各类景物、事件成为成都城市生活的缩影;以奎星楼街为例,分析了如何营造多样化的空间,如何支撑多样化的人群活动。在资讯快速传播的时代,居民日常的生活也会成为“朝圣”的对象,游客与本地居民的融合、共处产生了有趣的生活场景。

陶韬通过屯堡里的傩戏思考《为什么要有远方?》。借用各个场景,营造不同的观演体验。在同一个场所里,发生不同的行为,构成故事情节的冲突,场景转换,带来行为隐喻下的新情节。角色的表演,渲染故事的高潮。并呼吁人的场所也是神的祭坛,规划应当小心谨慎对待。

最后,特邀嘉宾清华大学尹稚教授、同济大学张松教授、同衡规划院袁昕院长,分别对各嘉宾的报告做了点评和深化。在各个报告之间,主持人组织听众和嘉宾充分互动和讨论,精彩的影像及观点碰撞引发观众的热烈反应,把会议室挤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