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市长吕志成表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沈阳市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聚焦在东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目标,谋划实施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趋势的重大行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全力打造东北乡村振兴的先行区、示范区、样板区,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推动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吕志成向记者介绍了沈阳市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三项重点工作。
首先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吕志成说,保障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市的头等大事。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调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确保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达到80亿斤以上、实现“二十连丰”。
沈阳将粮食生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县乡村,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在“产粮大县”全面推行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康平试点玉米种植收入保险,稳定种粮收益。
其次是实施提升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工程。吕志成说,通过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打造高品质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基地,建成东北农产品加工中心,一批“原”字号农产品、“沈”字号品牌驰名全国,构建起东北领先的现代农业生产、产业、经营体系。
做特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种植、畜牧、渔业高质高效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打造特色化种植基地,连片建设新民大民屯蔬菜、苏家屯永乐葡萄等多个特色设施农业集聚区;打造标准化畜牧养殖基地,发展法库奶牛、辽中肉牛等优势主产区,推进万头牧场、肉牛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生态化渔业养殖基地,依托法库、康平、沈北资源优势,开展大面积综合利用增殖放流,增加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五大产业链发展核心竞争力,建设沈粮集团粮食仓储、蒙牛奶制品加工等重点项目50个。
做优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围绕打造龙头企业“新雁阵”,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质增效行动,落实贷款贴息等政策,做大做强稻米加工、肉牛屠宰、饲料、豆制品等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信昌米业、福来食品等领军企业及“链主”企业,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育种等科技型小微创业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产业联盟。围绕培育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好辽中国家级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打造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样板。落实农民合作社市、县示范社“二级联创”,巩固提升“示范社”、整合优化“联合社”、清理退出“空壳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融入产业联合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围绕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供销土地托管服务,实施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推进中化、万盈等“互联网+农业”高效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每年60万亩次以上。
最后是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吕志成说,围绕“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落实乡村建设行动,以“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为着力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推进“三美”建设扩面提质。今年80%庭院建成美丽庭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三清一改”,加快村容村貌整治。扎实推进“厕所革命”,稳扎稳打,巩固农村问题户厕改厕成果,更加尊重农民意愿,今年新建改造户厕5000座。
提升农村功能品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加快补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农村水、电、路、讯向进村入户倾斜,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提升农村服务品质。针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发展不同步等问题,强化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推进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深入乡村,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
提升农村文化品质。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提升农村生态品质。因地制宜探索新技术新模式,巩固整治成效。到2025年底,农村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吕志成表示,沈阳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示范带动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补短板、重质量、求实效,努力建设一批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