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会客厅> 正文

陈龙:“两山”理念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念

2023-08-15 17:33 来源:新京报

浙江与“生态日”渊源深厚,这片土地曾诞生全国首个县级和省级“生态日”。2023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生态日”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两山”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首个全国生态日的设立能发挥什么作用?浙江省域的国土空间治理有哪些探索和实践?浙江省将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开展哪些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专访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陈龙。

全国生态日应时而生、十分必要

新京报: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在你看来,为生态文明设立纪念日,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龙:单独设立全国生态日可以说是应时而生、十分必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生态日在浙江已有多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依托全国生态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我看来,设立全国生态日,不仅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动力。这激励我们更好地理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激励我们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统筹好资源保护和要素保障,为浙江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新京报:全国首个县级和省级“生态日”都诞生于浙江,“生态日”与浙江有着怎样的联系?

陈龙:“生态日”与浙江有着深厚渊源。2003年7月,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同年9月,安吉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设立全国首个县级“生态日”。2010年9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设立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日”。

20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举措,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例如,安吉余村曾因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导致环境恶化,痛定思痛后,关停矿山、淘汰重污染企业,走出了新的发展之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此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3月,浙江代表团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将“两山”理念提出的日子设为全国生态日。202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生态日”从县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理念。

像管理财政资金一样管理空间资源

新京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浙江采取了哪些举措加强耕地保护?

陈龙:我们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制定出台20条耕地保护硬措施,着力打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省。

按照国家的部署要求,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明确了耕地保护面积18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52万亩,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宣讲,在全国率先实行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营造全社会“齐心协力保耕地,万众一心护良田”的良好氛围。

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开发运用“耕地智保”数字化场景,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如今浙江的耕地,地面上有6万多名“田长”和巡查员加强巡查,半空中有1.49万个探头24小时监控,高空中有卫星、无人机不定期进行检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网,做到“全覆盖、全天候、无死角”,初步实现了违法占用耕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去年5月“田长制”实施以来,有86个县(市、区)的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减少到3亩以下,其中,72个县(市、区)减少到0亩,基本实现了“动态清零”。

此外,严格落实“双平衡”制度,大力实施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加快推进垦造耕地行动,推动“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

新京报:浙江省域的国土空间治理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陈龙:我们以建设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为突破口,推进省域空间精准分析、整体优化、高效利用、依法保护、科学治理。

比如,打造了智能高效的“空间数字底座”,构建了以“一库一图一箱”为核心的智能底座,协同45个省级部门,在线归集1200多个图层、3亿条空间数据。还建立了“空间账簿+”管控机制,实现耕地、规划控制线、建设用地等核心要素数字化、账簿化、清单化管理,做到了像管理财政资金一样管理空间资源。

此外,积极探索空间治理的“浙江方案”,形成了“空间规划、空间保护、空间利用、空间安全”四大综合应用,上线“浙地智用”“地灾智治”等多跨场景,初步实现了国土空间多目标协同治理。

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

新京报:今年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开馆,成为展示浙江自然资源工作成果的重要窗口。在推动中国地质科普事业上,浙江省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陈龙:浙江省在地质科普事业上起步比较早,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摸清科普资源家底,累计查明全省900余处地质遗迹点,包括世界级8处、国家级78处,为开展地质科普夯实了资源基础。我们还建成分级保护体系,包括世界地质公园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地质公园10处、省级地质公园8处、地质遗迹保护区4处、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点157处,为开展地质科普搭建了平台。

在创新“地质+”文化上,我们率先提出“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理念,建成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目前已建成8个地质文化村(镇),数量领跑全国,有效推动地质文化“进村入户”,助推地质研学产业发展。

在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方面,全省已建成地质类博物馆20余家、研学基地14家、地质类科普教育基地7处、野外地质观测站4处,初步建成全省地质文化传播平台。其中,省地质博物馆于今年4月22日开馆,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超9万人次,成为杭州及周边青少年重要科普打卡地。

新京报:今年是浙江“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下一步,浙江在强化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陈龙: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国生态日为契机,推进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

我们将以更高质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形成“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以更强决心守住耕地和生态红线,贯彻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田长制”和“耕地智保”,常态化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攻坚行动。同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城镇开发边界管控。

通过更实举措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擦亮“百大”项目集中攻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土空间整体智治等“金名片”,推动自然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更大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亩均论英雄”“增存挂钩”工作导向,健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更快进度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加强土地综合整治全过程管控,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