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北京:完善首都城市治理体系,持续提升首都城市韧性

2023-12-29 10:57

11.png

▲12月28日下午,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完善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场。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市应急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委等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介绍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12.png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宇介绍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基本情况及韧性城市建设后续工作重点:

韧性城市是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安全发展的新范式。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2021年10月,我市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从空间韧性、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社会韧性四个维度明确了78类任务分工。2022年4月,成立“市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在全国省级政府中率先对韧性城市建设作出顶层设计。

下面,我介绍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我们立足首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城市安全发展规律,积极筹划韧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经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两年的时间内,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方面。我们遵循“让”“防”“避”的原则,优化城市“硬件”空间布局。编制韧性城市空间规划。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牵头制定《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构建具备维持力与恢复力、分布式与集群化相结合的韧性城市空间格局。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标准。市应急局牵头制定《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2年-2035年)》。今年9月还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 分级分类》等3项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家及地方标准的空白。

在强化城市工程韧性方面。我们注重提高建筑、生命线系统等城市“硬件”防灾性能。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与城市更新紧密结合。出台城市更新条例及专项规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今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牵头制定了《城市更新行动三年(2023-2025年)工作方案》,贯彻韧性城市理念,明确了12类24项工作任务。提升城市生命线多源保障能力。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正按照分布式、并联式新模式逐年推进建设,重点强化系统的联通性和区域自循环,进而提升城市生命线整体韧性水平。

在提升城市管理韧性方面。我们立足北京转型发展实际,探索构建城市和社区两套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城市韧性和社区韧性试评价,梳理首都安全发展进程中韧性指数,分析改进重点,明确提升方向。两类评价指标体系已同步列入北京市地方标准制定计划,2024年6月前完成。统筹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自全国启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3年多来,我市对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5个灾种,政府、社会、基层3类减灾能力进行摸底调查。汇集11大领域、80小类,约587万条调查数据,在全国率先形成市、区两级自然灾害单灾种和综合风险评估成果。加强智慧应急建设。从“三京”端口开发“企安安”隐患自查和检查系统,规范全市隐患排查工作。持续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共享、页面友好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

在培育城市社会韧性方面。我们注重强化城市“软件”中政府、社会、公众的认知及应对冲击的意识能力。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多元融合。2022年9月、12月,2023年12月,市政协、市政务服务局、市应急局等部门分别举办韧性城市专题议政会、“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韧性治理’分论坛”及“扎实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文化论坛,汇聚政、产、学、研各方力量,群策群力推动韧性城市建设。注重培育韧性城市素养。推动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连续四年策划制作《北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特别节目。加强安全应急科技产业支撑。推动怀柔区智能感知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区级韧性城市建设试点。提高社会动员及救助能力。全市每年发动应急志愿者20余万人次,直接服务社会公众超过100万人次。

两年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程化、项目化”要求,已经分年度、分步骤筹划了80余项阶段性重点任务并组织实施。目前,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铁金安桥改造、“通州堰”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韧性城市建设后续工作重点:

2023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市委市政府迅速部署,要求“把韧性城市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11月21日,第40次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本市韧性城市建设,明确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我们清醒认识到,韧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只是取得阶段性进展,韧性城市建设规划体系还有待完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还需要有序衔接,更要强化统筹韧性城市建设系统发展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遵循前瞻性、指导性、理论性的总体原则,编制“北京市韧性城市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明确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应急体系建设、社会韧性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突出中长期实施策略,为提升城市韧性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引。同时,抓紧谋划制定《北京市2024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重点工作方案》,从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城市生命线韧性、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分级分类明确年度重点项目,确保韧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持续提升首都城市韧性。

在此,衷心感谢广大媒体和全社会公众对我们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也希望大家群策群力,积极参与韧性城市建设,让我们的城市和生活更美好、更安全!

记者提问

记者:增强城市韧性,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请问,本市在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方面有何考虑和举措。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今年11月10日在考察北京河北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重点强调“要完善城乡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提升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与加强韧性城市建设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围绕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指挥、防控、队伍和保障等方面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夯实应急治理基层基础。在健全组织体系方面,进一步理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应急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建设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格局。在加强基层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方面,将指导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安全风险“一本账”,推行重大风险提示函制度和风险隐患点安全巡查制度等,扎实开展应急安全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提高群众避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建强基层应急力量方面,组建街道(乡镇)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培育社区(村)“应急响应人”,引导本地区居民村民加入应急志愿者队伍等,构建“综合+专业+社会”的基层救援力量体系,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共建共享共治,筑牢人民防线。在优化基层应急响应机制方面,推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应急指挥互联互通,指导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编制应急预案、应急工作手册和处置方案,规范培训演练等,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在这里也倡议广大市民关注应急管理工作,自觉学习防灾减灾救灾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加入应急志愿服务,让我们共同携手建设新时代首都韧性城市。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