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人民日报: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

2014-05-22 10:08 来源:人民日报

城市建设应理性务实,少一些“大手笔”,多一些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

吉林省吉林市3亿元建设的客运站闲置,江西省赣州市4.5亿元建设的钟塔公园停摆……近期,几则城建项目投资巨大却造成浪费的新闻,再次让人反思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

这几个项目,规划立项上马时,或强调带动旅游、发展经济,或提出服务群众、改善环境等,听上去都令人期待。然而几年过后,非但没能实现初衷,反而招致百姓斥骂。“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差别岂止是两个字?数亿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曾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可谓切中现实之弊。事实上,城市发展中的规划失误、决策失误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不是说每项规划都必须十全十美、万无一失,任何决策都容不得半点差错、不能交丁点学费,关键是,能否最大程度地降低规划失误率,如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句话,就是如何从制度上杜绝“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

无论是吉林的客运站,还是赣州的钟塔公园,在设计之初和建设之中,都曾遭遇质疑声音。有质疑不可怕,所谓“科学规划”,恰恰就是要高度重视“反对派”“质疑声”,在充分尊重考量后做出最有利于百姓、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选择,并在方案设计时周密考虑、注意防范。遗憾的是,如今的闲置或停摆让当初的逆耳之语“不幸言中”。这就值得追问了:当初的质疑、专家的反对为什么没能引起应有的重视?现在的叫停是为了“纠错”还是“一错再错”?

很多城市规划,都需要适度超前—这也是体现科学性的一个方面。但超前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城市的生命力,不是体现在投资浩大的造城运动中,而是体现在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中;不是体现在霓虹闪烁的光鲜亮丽中,而是体现在下雨不涝、下班不堵的科学规划中。在民生嗷嗷待哺、“大城市病”日益显现的形势下,城市建设更应理性务实,少一些“大手笔”,多一些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

什么样的城市规划,照见什么样的执政品质。规划之初的拍脑袋决策,折射好大喜功的政绩观;公共政策的民意之缺、专家设计的行政干扰之憾,折射规划中的决策武断;主政领导“拍脑袋”决策后却可以“拍屁股”走人,又折射出责任追究和人事考核的疏漏……一些干部上任一方,办公室椅子还未坐热,基层实际还未遍察,就站到城市地图前左描右画上涂下抹,哪怕是穷乡僻壤,也生生描绘出个世界级现代化都市的轮廓。顺着这样的“大手笔”,推土机的轰鸣声固然可以把城市的骨架拉大,但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绝不是公众渴求的现代都市,更不是群众欢迎的美好家园。

如何管住领导干部制造“大手笔”的冲动,如何阻断形象工程的匆匆上马?这既有赖于公共决策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比如赋予专家和公众更多发言权和监督权,用政府、专家和公众的三方协同合作,提升规划科学性;也有赖于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健全,建构起更为精准的责任追究机制,用倒查追责的方式,督促领导干部不慕虚功,敬畏手中权力,提高科学决策力。

一位著名城市规划师曾言:“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而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这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提醒各地,通过强化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守住城市规划不折腾、少失误的底线。决策者只有少一些好大喜功,多一些为民理念;少一些拍脑袋做法,多一些科学论证;少一些短期政绩,多一些长远留芳,城市才可能少一些“油渍”,存更多“光芒”,城市里的人们,生活才可能更加美好。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