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重庆全力构建美丽山水城市

2014-12-18 10:27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陈斌 李星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分析研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这些都要求进一步突出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城乡空间资源管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山水城市。

重庆市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承载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带动西部加快发展、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历史使命。但其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资源要素在区域间配置也不均衡。

2013年9月13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四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可以说,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人口分布等方面“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发展战略部署。

山水入城 公园环绕

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推出后,重庆市开始利用规划、政策、考核等手段保障其落实。不久前,《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7 2020年 》(以下简称重庆总规)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深化,增加了“美丽的山水城市”的城市性质论述,这是一个全新的策略内容。“从规划的角度思考,我们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紧密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综合自然禀赋、经济基础、社会条件,通过科学的规划引领,优化全市城镇空间布局,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这三大基本空间,精心规划建设好独具特色的美丽山水城市,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庆市规划局局长曹光辉表示。

江河纵横、群山环抱的重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具有敏感而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我们的山系、水系、绿系尤其重要。”曹光辉说。在市域层面,总的思路是利用山、水资源,形成“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三大水系生态带和大巴山、大娄山、华蓥山、七曜山四大山系生态屏障为本底,以交通廊道、水系廊道、山体廊道为骨架,以农田和林地等多元自然开敞空间为基质”的山水格局,凸显山美、水美、田园美,突出城镇和乡村特色。都市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山水格局则形成以金佛山、四面山等大型山体为构成的区域生态屏障,以缙云山、中梁山、云雾山、黄瓜山等褶皱山脉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等水系为构成的生态廊道,以长寿湖、大洪湖、龙水湖等水库为构成的生态斑块,充分利用山水生态格局,建设组团式、网络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现代文明的田园式城镇群落。重点保护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17处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7处市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处市级以上地质公园、49处市级以上森林公园、8处市级以上湿地公园。

同时,在充分利用重庆山水田园、森林绿化、历史文脉、山城形态等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规划构建特色绿道交通,打造亲水活动岸线,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让市民能够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据了解,重庆总规构建的特色绿道交通主要由郊野绿道、城市绿道、水上观光、特色交通四个体系构成,形成一个巨大的“绿道网络”。其中,郊野绿道将利用山体资源,构建登山步道;城市绿道则结合城中孤立山体和分层台地,构建城市步行道;再结合滨水岸线,发展以游船为主的水上观光体系;建设缆车、过江索道、垂直电梯、扶梯、登山步道等特色交通设施。

除此之外,重庆还利用城市周边山地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大型“郊野公园”。这些公园或将参照香港“郊野公园”模式,集绿地与综合休憩功能于一体。

除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重庆总规深化按照真实性、整体性、生态保护、突出地域特色、适度利用的原则,在切实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都市区着重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和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开展市级以上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应深入挖掘巴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应突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特色。通过构建历史文化遗产视觉识别系统,组织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展示网络,把重庆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之地。同时,结合都市区山水生态本底和山城历史文化特色要素,保护重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格局和风貌,构建“三层七类”重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确保4处历史文化街区、20个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处历史文化名园、36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优秀乡土建筑、抗战遗址、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控制带等得到严格保护、科学保护。加强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功能引导,重构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山城特色文化游憩空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1/3123>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