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海口成功举办

2014-11-06 19:4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13日-15日在海口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每年一度的中国城乡规划界的学术盛会。此次会议由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口市会展局、海口市规划局承办。来自全国各地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近6000名专家学者相聚在海口,共同探讨了“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的主题。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专家们呼吁,现代治理是政府、市场、人民共同参与、协同作用下的社会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改变过去以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管制市场运行和社会活动为核心的理念和体制,重塑政府行为的边界,形成政府、企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共同治理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规划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迫切需要探讨的主题。本次会议主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秘书长石楠强调,城乡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对城乡规划改革提出新的要求,也是城乡规划未来发展的目标所在。专家们认为,规划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重塑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城乡规划要更好地发挥引领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调整与完善各层次城乡规划的内容,加强与相关治理行为的协同作用;依据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确立与社会经济发展体制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城乡规划制度和机制,完善城乡规划的作用方式与方法,强化城乡规划的治理能力建设。

会议包括第一天的全体大会和接下来两天的分会场交流。在全体大会上,学会邀请了经济、社会、公共管理、城乡规划等领域的资深专家从多个角度对大会主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解读,展现了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学会作为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最高学术组织,在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会发挥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组织优势,在本次年会上设立了38个平行会议,包括18个专题会议、12个自由论坛、1个主题论坛、3个高端论坛、2个特别论坛和2个工作会议,内容涵盖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的各个领域,涉及城乡规划界关注的众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会议组织形式开放,嘉宾与听众之间积极互动,是规划界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交流盛会。在全体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还对学会组织的一系列学术、公益活动的获奖者以及支持这些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以此倡导城乡规划界的科学精神和公益价值。

紧扣时代脉搏的学术前沿峰会

第一天的全体大会邀请了海口市委书记陈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司长孙安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映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唐子来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晓江院长等做大会报告。

专家们围绕“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的主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陈辞书记在以《规划创新引领城市转型发展》为题的大会报告中,结合海口市的规划和建设经验指出,规划是城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各地抢抓机遇寻求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普惠民生的背景下,规划更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提质增效转型的现实需要,起到应有的龙头引领作用。

孙安军司长做了题为《新形势与新任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工作改革的思考》的报告。孙司长在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所提出的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对城乡规划改革的思考:要深入理解、明确责任,在认识上要善于突破思维定势,处理好系统与局部的关系、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紧抓落实,加强责任意识;要把握重点、主动推进,包括推进规划改革,开展重要试点,加强基础工作;要发挥优势、力争先机,发挥城乡规划工作者的应有作用。

唐子来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指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上,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不单单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城乡空间形态四者的协调,还要通过完善政治制度来确保这四者的互相协调,因此,全面的制度改革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只有创造制度红利,才能带来新的城镇化发展红利;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在于内涵的转型和价值的转型,内涵的转型即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迈向更加关注经济社会、公共政策和生态环境,促进“多规融合”,价值的转型即从单一的精英式规划转向融合精英规划、民主规划、公正的规划于一体,实现社会各利益体的沟通和协商,旨在实现社会各方都能够广泛参与的包容性发展。

张京祥教授以《空间治理:中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为题做大会报告。张教授提出了“治理”的四个特征:是一种综合的社会过程,而不是一套固定的规章;以调和而非支配、控制为基础;涉及到广泛的公私部门和多种利益单元;有赖于各个社会组成之间的持续相互作用,有赖于各个社会组成之间的深入沟通和协调。他认为,传统的技术型的规划漠视多元化的空间价值诉求、简单的规划统筹愿望忽视了现实主体的利益、精英型的规划情结招致多方力量的批评否定,所以中国的城乡规划必须转型。他强调,规划转型首先要理顺规划的事权划分体系,其次要尊重规划的多元价值取向,第三是要构建有效的规划协商机制。

李晓江院长在大会报告中探讨了 “城镇化视角的城乡社会治理”问题。他指出,经历了30年的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单一化的治理模式,我国社会结构从稳定走向失衡,导致城乡之间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他提出城乡治理的新要求:从“有效的治理推动经济发展”转向“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此,规划师应该关注:城镇化中人的去向和发展模式,人口流动的服务与保障,现代化目标下的城乡关系,各阶层各群体的诉求,城乡社会发展与建设;应从宏大叙事、发展优先转向以人为本,重视中观、微观的问题发现、状态描述与解析,重视存量规划、问题导向,用规划师的知识与智慧“解决”社会冲突与政治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映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寿龙教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教授分别从经济、社会、公共管理和乡村治理等角度对大会主题进行了阐述。专家们普遍认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态势下,面对城乡治理的新形势,规划要突破思维定势,走出单一的精英式规划模式,关注各阶层各群体的诉求和多元价值取向,倡导协商与沟通,积极探索社会各方都能够广泛参与的包容性规划。

1/212>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