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城市规划很高冷?

No,你甚至可把它当成游戏!

2015-07-01 09:45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璐

 “城市梦工厂巡展”现场

6月26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城市思想论坛”、“城市梦工厂巡展”在深圳大鹏艺象IDTOWN举行。在深圳,这是首次由专业的规划设计师策展举办的艺术展览,这次展览以当代艺术为媒介,述说那些有关于规划、有关于城市的梦想。事实上,对于很多民众而言,规划无疑是高冷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色块,那些一张张不知所云的图纸,似乎只有买房的时候才会有意义。而现在,规划师们要告诉市民的是,我们拥有着“共同城市”,“我们在一起”。

该展览展期一个月,7月26日截止。

在工业时代的“骨骸”里孕育未来城市的新思想

远离市区的大鹏艺象IDTOWN.这个展览地的选择本身就有一种奇妙的对比。这是一个由废弃的印染厂改造而成的展览空间。它像是工业时代残留下来的“骨骸”搁浅在岁月的河床上,旧的血肉已经褪去,规划师们在给它注入新的思想以孕育全新的未来。

整个展览充满着一种仪式感。进口处,是1号展品《我们在一起》。这也是此次展览的主题。

100个纸皮人,穿着白色T E E,身上书写着类似这样的文字,“张今儿,口译员,平日都呆在小黑屋里,工作高度紧张,有开不完的会,压力大的时候还会掉头发。所以有些高级口译员经常上半年班,休息半年,但休息的时候也不会闲着,也要保持看书记单词的节奏和习惯。”

100个职业,100个人,他们立在很像城市街道的走廊上,穿梭其中,有种若即若离的熟悉与陌生。“我们想这有可能就是未来城市中街头的模样。有类似G O O G L EG LA SSES一样的东西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标签与特质,每个人的脸都是模糊的,我们可以一眼看到他们身上的各种标签。”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郭晨这样介绍展品设计的初衷。

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人被2号展品所吸引。这是一幅标明了全国县市的中国地图以及一幅标明了街道办的深圳地图。从扬州到南京到深圳,从洛阳到北京到深圳,从西安到深圳,从哈尔滨到深圳……你是怎么来深圳的?华强北、银湖、岗厦、大冲……你到深圳的落脚点又是哪里?用一根红线把自己这些年落脚的城市串联起来,从故乡到他乡,从学生到中年,从单身一人到成家立业,有种岁月从红线中流淌而过的感觉,不免感慨。都说候鸟无痕,而这恰恰就是要给深圳这一移民城市找寻迁徙的路线,而这亦是整个中国城市化的“模型”。

然后就是《万人城市印象》,一万人用一句话表达城市在他眼睛里的镜像,以及一幅用“磨房百公里”参与者名字组成的巨幅深圳绿道画作。

从高冷的专业到城市的启蒙,规划普及长路漫漫

规划并不高冷,在这里变得更加亲近,甚至可以把玩。在现场,有一组名为《人人都是规划师》的展品。红黄蓝三色的盒子随意地放在地面上,在旁边一侧有一张展场的平面图,而参观者可以用这三色盒子随意设计规划整个展场,“红色是收费的商业服务,蓝色是免费的公共空间,黄色是私有物业,具体的功能可以写在盒子上,我们希望能够让不是规划专业的参展者也能参与,我们全程录像,看能不能形成小尺度的规划方案。”而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了在一个蓝色盒子上已经有人写下“小鱼图书馆”。

如果现场玩得不过瘾,还有可以带回家的“小方块”。“6个紫色的小方块组成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上课不愿意离家远,6个蓝色小方块组成印刷厂,印刷厂会产生废水,6个小方块组成厂房和组成教室有什么区别呢?”高冷专业的规划变成了一种平面版的“模拟城市”,每个人都可以思考人、建筑、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规划本来就不是一个特别专业的事情,是我们一直把它搞得很专业。在国外,规划学科的发展就是走向多学科以及公众参与,真正好的规划就是让多方面的民意参与到规划制定的全过程。就像‘纽约2040’的长远规划,他们就提出‘纽约2040,让纽约更美好’,没有艰涩的专业名词,每个人都能听得懂,然后做了一个网站让市民投票,让专家评估,再让技术人员转成专业的图标。”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设计处处长张宇星说,“规划不能用专业的语言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这场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规划正在转型,正努力地回到规划的本源就是城市本身。”

“我们已经习惯按照专业的分工去思考问题,其实跨界最大的障碍就是勇气,你有没有勇气让别人看出来,你在另外一个领域中不是专家。”来自美国的艺术家马立安在提到规划教育普及时这样认为,“规划师不知道真正的使用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体会,也没办法挖掘出设计最妙的地方,而这些只能通过与民众接触和对话才能知道。但是我们现在缺乏公共语言去交流这些问题。而城市真的是我们共同的,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子女创造未来的城市。”

互联网与规划:

规划师既爱之,又恨之

在展览配套的论坛———“首届城市思想论坛”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前规划顾问杨腾达、艺术家马立安、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麦凯蔷、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台湾建筑与城市研究学家夏铸九、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等人以“人·空间·未来”为主题,思考未来。

与常规的城市论坛不同的是,南都记者在参与者名单上看到了来自百度、腾讯以及阿里的嘉宾。“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种,和道路、水利这样的基础设施对城市的意义是一样的。在互联网行业里面,BA T三家平台型互联网机构才是典型的基础设施,是对整个城市的管理和运行都能普惠的设施。但是,这种无形的基础设施如何融入固有的城市治理体系中还有巨大的鸿沟,如何真正‘+’起来是很需要探讨的。恰好两个行业之间相互了解很少,马书记在请马化腾为市委市政府讲互联网+,我们也为规划行业请来BA T讲讲如何互联网+.”郭晨这样解释。

而吴志强则是这样描述互联网与规划之间的关系:“规划师恨他们,他们把什么都干了,让传统规划无处可去;规划师爱他们,他们提供的新技术让规划有了科学和动态的新工具。”

声音

“未来的深圳,连接全球又塑造自我特质”

唐子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

未来的城市既要连接全球的流通空间,又要塑造地方的特质,也就是场所空间,深圳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它既连接了全球,又在不断地塑造自己地场所的特质。

杨腾达(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前规划顾问):

我们要建立智慧的城市,还要互联互通,还要有包容性,参与度,让人们成为我们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有什么能够让我们彻底地落实这些项目?就是我们有共同的愿景,我们有利益攸关方,他们来自政府,来自民间社会,他们有共同的愿景,能够有共同的目标来执行愿景,使它成为现实。

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咄咄逼人的计算机面前,我们规划师能否巍然不动?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大数据高速传输,高性能计算已经将逻辑计算能力发挥到极致,只要讲道理,都败于计算机,案例不胜枚举。最遗憾的是城市规划师是讲道理的,所以说他们面临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