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上海:多点布局海绵城市建设

2016-05-27 09:10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记者 丁艳彬 通讯员 席梦婴

“今年首批规划设计的上海浦东新区六灶国际新城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正式启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未来这个区域80%的降雨量将得到有效控制。”在“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论坛”上,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张显忠表示。

根据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要求,上海郊区新城、六大重点功能区域、五大转型区域、成片开发区域和郊野公园,将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十三五”期间,上海各区县将建设不少于1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到2020年,将基本形成生态保护和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与设施体系。

据介绍,首批浦东试点的海绵城市区域位于浦东新区的六灶国际新城,总用地面积214.23公顷,居住面积占46.20%。

上海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根据“三高一低”(即地下水位较高、不透水面积高、土地利用率比较高以及土壤的渗透率比较低)的地质特点,以往 80%左右的降雨被直接排放,造成了大量雨水资源流失。

张显忠说:“我们要在不同尺度上构建大、中、小三级海绵体系的总体思路,即建设生态河道,采用缓坡断面增加河道调蓄能力,打造‘大海绵体’;在建设排水管道、雨水调蓄设施和下沉式城市公共绿地,打造‘中海绵体’;采用建设生态树池、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措施,构建‘小海绵体’,最终实现‘水系+管网+绿基’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

大、中、小海绵将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把“小海绵”理念运用到绿色建筑、植草沟、屋面雨水回用、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区域,从源头削减雨水峰值径流量并控制径流污染。“中海绵”建设雨水管道系统,按径流污染控制标准和径流量要求建设雨水调蓄池,集蓄峰值降雨,错峰缓排,保持城市“海绵”功能。“大海绵”主要应用在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和景观,模块化蓄水池,当雨水超过设计流量时,通过工程措施溢流进入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中,起到应急防涝的作用。

按照“海绵”理念建成后的新城将更加宜居,其径流总量年控制率将达到80%,径流污染年控制率将达到80%,流峰值内涝防治重现期将达到100年一遇。

在去年10月21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顾金山就曾表示,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上海率先在浦东临港地区、松江新城和普陀桃浦地区启动试点工作。

现在,《桃浦科技智慧城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设计方案已具雏形。方案以创新转型、智慧生态为目标,通过系统治理、多类型、多目标、多落实途径相结合的手段,实现“产城深度融合、低碳绿色生态、城市设计人性化”的发展理念。结合桃浦智慧城绿地率较高的特点,充分发挥绿地系统“渗、滞、蓄”的功能,从而达到雨水源头“净”的目标,为雨水“用”创造良好条件,减少雨水的直接外排量,最终提高城市雨水系统“排”的标准。

桃浦科技智慧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只是一个开始。张显忠说:“我们致力于将宜居理念贯穿工程始终,从中整理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技术、导则和规范,为其他已建城区的改造和新建城区的建设提供指导。”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