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日均近百村消亡 城镇化催生的空心村前路何在

2014-06-16 10: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付文 杨文明 叶琦

要是人都走了,村子就死了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大屯镇倮莫村是个彝族自然村,人均耕地不多,村中壮劳力基本都在外打工。不少家庭都是老人孩子留守,房子常年无人照管,年久失修,几近危房。有的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进城意愿强烈,甚至有的富裕户已经在蒙自、个旧城里购房。

空心村的留守老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下去,村子人就越来越少了。”村民小组组长马永说,“要是人都走了,村子就死了。”

一方面是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诉求,另一方面是村庄生命的延续。要想一起解决,并不容易。

倮莫村虽然仅是个刚过百户、不足500人的小村落,但由于地处滇南城市群中心片区,距离个旧市和蒙自市市区都仅有15公里左右,加上交通便利,发展条件得天独厚。马永分析:“交通便利有助于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靠近城市可以发展乡村旅游。”

“老百姓都很支持,像征地拆迁等事情在别的村未必干得了,但在我们村子没阻力。”马永说。

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宅基地价值不大,即便是开发成小区住宅也常常是“一锤子买卖”,靠卖地短时间能获得暴利,长期看却毁掉了村子。

村庄改造,还得靠整体开发。

盖套200多平方米的别墅,村民得花多少钱?答案是6万元。“每家6万再加上老宅基地就可以换别墅。”全村已经有近30户居民搬入新村,还有70多户村民的别墅将竣工。

事实上,老宅基地严格来说所有权并未变更。“村中宅基地交给村里统一开发,我们以宅基地作价入股村集体,到时候还能分红。”一位姓苏的村民告诉记者,村里引入新企业后,光是租金就是不小的数目,村民还能到村中企业去务工。

“彝族刺绣、烤酒,村里创造条件让村民喜欢什么就能做什么。”马永说,“村旁就有一个天然湖泊,不少留守村民还种植蔬菜,我们的彝族文化保存得也不错,加上距离两个市区都不远,开发条件还是很优越的。”

目前,倮莫村正在改造村里的天然湖泊,建设彝家乐,培育休闲旅游观光和特色餐饮等产业。“未来我们这个村子将是蒙自和个旧城里人向往的彝族文化旅游村。”马永说。

生活方便了,希望在城区安享晚年

“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都在外地打工,平日不回来,每天我就骑车去不远的农业企业里打打零工赚点钱。”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南岗镇梁墩后街,记者见到了51岁的村民沙启超。

曾经有3200多人的梁墩回族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村里大量的宅基地和老房子被闲置。近两年,借助水源保护的机遇,村庄将整体搬迁到5公里之外。

51岁的女主人何宗琼世代居住在乡里,谈起自家大院马上要搬迁,她颇有些不舍,“这是我们祖居的地方,住习惯了。虽然平房里夏天热冬天冷,洗漱什么的有时候不大方便,但乡下的空气好,还能在自家的小土地上种些蔬菜和水果,搬了之后就没有这些条件了。”

梁墩的村民正在陆续搬出,沙启超去看过距家5公里远的安置点,“新房很漂亮也很气派,周边的配套设施很齐全,小学、幼儿园、菜市场、超市、社区服务、文化活动、社区卫生、物业管理等公共设施都有,这下日后孙子的上学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根据镇上的政策,梁墩搬迁的居民以户为单位,将在回迁小区得到每人45平方米的住房,位置和楼层由村民抓阄决定。村民们的房产证将在回迁后由政府统一办理。“告别老房子确实不舍。但安置点离城区很近,生活变方便了,我希望能到城区安享晚年。”沙启超说。

沙启超一家在梁墩有9亩地,从去年开始就以每年每亩900元的价格进行了流转。

他说:“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了,自己和老伴的年纪大了,家里的地也没人去耕种和照顾了,相比眼看着它废弃荒芜,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能拿到8万多元钱,要来得省心省力多了。”

“对于在这块土地上已经居住了好几代的农民来说,一开始让他们搬迁还真的不是太容易。不为别的,生活了这么久,对故土肯定是充满感情的。”南岗镇副书记杨城说道,“一开始村民们都是充满顾虑的,回迁房建设过程中,我们多次邀请各村民组代表参观、监督回迁房的质量。同时,为了方便回迁居民办事,双塘村等自然村还在回迁小区旁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并将在各村中推广。”

梁墩地处合肥人民“大水缸”董铺水库的水源区。据介绍,村庄拆迁后,这里将种上涵养林和各类花木,发展生态休闲产业。

2/2<12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