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研讨会在合肥举行

2016-11-29 14:59 来源:央广网 作者:记者张秋实

11月26日到27日,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国家生态文明智库联合举办的2016年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研讨会在合肥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等部委的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内著名智库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国际机构和企业界代表近100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生态、智慧、人文”。研讨会围绕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投融资以及经验和误区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春华在致辞中提出八大问题八大对策的“双8”的判断,并明确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50%提高到54.8%,以每年1.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大大超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预期的推进速度。但是,我国的城镇化也暴露出了“八大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慢;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城镇空间格局和规模结构不够合理,难以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城市病”问题突出,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建设缺乏特色,自然历史文化挖掘不够;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多等。从整体上看,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还比较粗犷,城市病的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发展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总的来说有“八大对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保证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实行“多规合一”的区域总体规划;提高城镇空间和土地使用效率;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城市建设,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更好实施,展现新型城市建设成就,总结城市绿色转型建设经验,本届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研讨会应运而生。

合肥市政府副市长王民生在致辞中表示,践行生态、人文、绿色理念,建设新型城市,是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地方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合肥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水环境治理、森林增长、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四大专项行动”,积极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山美、城靓的美好家园。合肥市充分发挥自身科教优势,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到2020年,合肥将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合肥市深入挖掘、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江淮地域文化,培育巢湖生态文化,彰显现代创新文化,积极塑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文化标识。

在研讨会“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新格局”部分,合肥市包河区委书记宁波介绍了包河区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包河区先后建成嘉陵江路中学(人文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岸上草原(生态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安徽名人馆(人文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塘西河公园(城市河道治理河公园建设示范项目)和方兴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样板社区)等多个项目,为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现成范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以村镇为依托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大有可为,其中重要的是创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推进机制,关键在于要建立市场主导、农民主体、村企互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美丽乡村”建设面临主体老龄化、年轻群体不足,活力不足和后继无人的问题。中央应出台相应政策吸引从本土走出的能人回乡投资或者创业,带领村民开展产业链建设,使年轻人不离土离乡就能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在研讨会“绿色发展助推新型城市建设”部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认为,新型城镇化不单是人口集中问题,还需要解决农业问题和城市病问题,其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实行人口双向流动。人口向城镇集中有两个基本条件: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产生剩余劳动力,城镇非农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以及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两个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人口向城镇集中。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求产城融合,不断创造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另外,居民福利和社保一体化将有利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又要防止“过度”城镇化现象的出现。国家开发银行专职委员卢汉文介绍了开发性金融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他表示,开放性金融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间架起发挥开发性金融“桥梁”,通过信用建设,创新融资机制,培育项目逐渐成熟,率先投入资金,发挥先锋、先导作用,开发性金融可以引领社会资金跟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溪针对新型城市建设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她认为,我国经济呈现出库存周期回升与结构性减速并存、服务业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转正、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增速“剪刀差”增大、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的强度减弱等特点,当前最需要坚守的底线是“保证劳动市场稳定”和“杜绝发生金融危机”。而稳增长与调结构在尽可能协调推进的同时,也不得不在政策目标上有所取舍。在当前形势下,预期管理尤为关键,经济决策层需统一定调,释放连续一致的政策信号稳定市场预期。随后,包河区政府与相关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环所与方兴社区分别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在研讨会“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城市转型”部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实质上是城乡一体发展,关注的焦点应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平衡发展,是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的统筹发展。他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数字城市的技术延续和技术升级,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城市全方位的智慧增长和智慧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能罔顾国情、东施效颦,要走好走稳自己的路。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成功的智慧城市是让经济更有活力、人们生活更好的城市;智慧城市需要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核心是要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智慧城市的发展涉及到理念、模式、技术的全方位转型升级,其中首要挑战往往来自企业自身,企业面临工程技术向综合发展思维的转变,也面临从智慧城市产品经销商转变为服务商的商业模式转型,因此企业需要在进行智慧城市发展探索中保持自我警醒。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面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思维转变,因此政府需要主动打破行政、地域壁垒,实现互联协同发展,让产业在城市里更智慧地发展。

在研讨会“生态建设与城乡一体发展”部分,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卡琳娜·杜普雷通过介绍澳大利亚生态农村的两个案例,认为应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以减少社会不公平为目标因地制宜搞城镇化建设,通过吸引专家、技术和外来投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城镇化进程。她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化才是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城镇化。北京大学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表示,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提升地方品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原司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兵弟表示,中国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他认为,建设新型的工农、城乡、人地关系,在路径上需要城乡两端共同发力、发展城乡一体,在治理上需要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保障城乡民生,在政策上需要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具体而言有四个实现路径,一是培育特色小镇保持创新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催生全域消费,三是做好精准扶贫促进全面发展,四是完善技术体系推动绿色发展。

在研讨会的最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李春华书记做总结发言时表示,本次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发表了真知灼见,系统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新格局、绿色发展助推新型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引领城市转型和生态建设与城乡一体发展等核心问题,为中国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本次研讨会形成了“包河共识”,普遍认为,包河应该是中国新型城镇建设的支点,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平台,是世界新经济开拓的引擎,必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开拓壮丽的发展前景。

在研讨会开幕前,与会嘉宾和领导先后参观和实地考察了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嘉陵江路中学、岸上草原、安徽名人馆、塘西河公园和方兴社区等新型城市建设样板项目。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