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北京治理城市病 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是关键

2014-07-08 09:46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尚希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北京近年来面临着越发严重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公共服务不足、治安维稳艰巨等突出问题,已经出现了“大城市病”。总的来看,北京城市功能繁多,战略定位不科学是导致城市病的主要“病因”,必须从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入手,加快治理城市病,在城市科学发展中实现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两项任务。

第一,疏解部分产业功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舍”与“得”之间的关系,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来重新认识首都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问题,按照首都城市功能战略定位,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稳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疏解首都城市非核心功能,一是坚决将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产业项目实施关、停、转,以换取较高的环保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二是将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逐步疏解到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其他地方。三是在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大型建设项目,在城六区留出更多的空间建绿地、河流、园林、健身活动场所,保护具有文化纪念和传承价值的建筑。四是迁移大型批发企业和市场。五是促进培训机构外迁。六是建设和发展通州、新机场医疗园区,减轻外地患者在城市中心区就诊的压力。七是适当减少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减少水资源消耗和土地占用,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发展绿色高效现代都市型农业。

第二,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与布局。首都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除了适应本地常住居民的基本服务需求以外,市级以上公共服务机构主要定位在知识创新和研究以及解决跨区域重大公共服务问题,而不应当过度追求规模和服务量,更不能定位在满足全国需求上。例如,北京市级及中央、军队在京医疗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医学创新和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和部分疑难重症的会诊治疗,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吸引更多京外患者就诊住院。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向郊区县发展,全日制高等教育要稳定规模,调整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引导部分高校向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转变。

第三,调整疏解部分行政事业功能。从国内其他城市新城建设发展的经验来看,迁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优化城市布局的作用。北京的城六区集中了中央在京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近4800所(不含部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考虑外迁。一是中央所属事业单位向周边城市如天津、廊坊、保定等迁移;二是部分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向郊区县转移,尽早发挥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发挥顺义、大兴、昌平等承载部分市属单位的潜力。

第四,疏解首都交通枢纽中心的压力。北京既是亚太地区重要的航空枢纽,也是全国航空、铁路、公路枢纽,2013年全年货运量29536.2万吨,客运量15.1亿人次,其中,公路和铁路客货运所占份额最大。以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来考察,北京可以继续大力发展航空客运,但目前承担的国内客货运输功能可以进行调整,尤其是公路运输功能可以更多地由天津、河北等周边地方分担。围绕北京、天津等周围,要加快建设大运力快速交通网络,以分流北京的客货运输量。北京与周边城市要尽快建设环状高铁网络,便于城市功能疏解,改善城市之间交通效率。

第五,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的潜在作用。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从产业、人口、物资、建筑等方面入手,进行空间分布调整,这些措施总的来说是物理手段。在进行“物理”调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化学”手段的创制和应用。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需要更宽广的视野,采用体制机制创新的手段,可能会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