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政策法规>规划动态> 正文

北京:城市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有序推进

2017-12-22 10:22 来源:北京日报

近年来,本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环境品质稳步提升,但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仍存在公共空间数量不足、功能单一、品质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市民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和使用需求。记者昨日获悉,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本市《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将高水平、精细化打造一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通过小而美的改造提升为居民带来身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市政府已批复同意试点工作方案,东城区和西城区共10个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正在有序推动,总投资约2亿元。

10大项目总投资2亿元

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李晓涛介绍,今年3月,市发改委会同东城区、西城区政府启动了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的相关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

东城区将试点街巷We空间、空间重塑、空间回归、小区生活厅以及慢行游园项目。在东四南,利用胡同边角地的微空间,增加文化展示、休憩交流、绿化美化等设施,打造兼具文化展示和公共交流功能的胡同客厅。在南新仓,以运河和官仓历史文化展示为主线,通过恢复仓墙历史景观、扩展公共绿地、优化道路组织等,建设遗址公园。前门地区桥湾地铁站周边将增加休憩座椅、文化展廊、便民设施、导视系统和自行车停车位等,提升人群的通过性体验。在胡家园小区利用拆除锅炉房用地,地上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地下建设停车场,打造适合老人儿童生活、休憩、交往的“生活乐园”。磁器口大街及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将变身慢行游园,实现步行空间的有机串联。

西城区则试点车库花园、社区治理与公共空间再造、“活力+”绿色空间、街道历史记忆和百姓阳台5个项目。在阜成门内大街、三庙街,地上将建设百姓花园,地下建设智能立体停车设施,在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的同时提高人居环境。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将增设智慧步行、智慧停车、智慧环卫等设施。在莲花池东路,将挖掘小马场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闲置空间资源,打开绿地空间,引入运动休闲设施。在南新华街,将深入挖掘市井文化、梨园文化和会馆文化,打造绿色文化长廊,并建设共享停车设施。在安成宾馆屋顶,打造可以远眺历史文化街区的园林式屋顶花园。

据悉,目前,10个示范工程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其中东城区胡家园小区项目、西城区南新华街项目的实施方案已于近期获批,正在组织实施,明年上半年,其他项目也将陆续启动。未来,对试点项目总结经验后,将逐步向有条件的其他老城区拓展。

空间设计倾听百姓需求

李晓涛介绍,试点项目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作为第三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居民需求调查,通过查阅档案和实地踏勘等方式,对公共空间历史文脉、空间形态、现状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并组织东城区、西城区有关部门、街道、社区、居民和专家共同参加座谈,积极探索自下而上、共建共享、共治共管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

“课题组把居民意见放在首位,并将意见运用到方案设计中。”北工大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说,在东四南项目中,居民反映缺乏活动场地,课题组便采用“用时间换空间”的理念,一些集中空间白天作为游客接待、文化展示、生活承载空间,到了晚上,可以将设施集中移走作为居民休闲活动区。在胡家园小区项目设计中,课题组在布局便民设施时,部分居民提出离自己家窗台太近会打扰休息、一些绿植招虫子等问题,设计方案也对其进行了重点修改。

此外,课题组还进行了大数据调研,对公共空间适用人群的使用方式、频率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方案更具科学性。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全额支持

由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涉及部门众多,如果按目前行政审批方式,会给示范工程的进展增加难度。因此,市发改委结合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特点,会同东城区、西城区研究创新政府投资支持方式,简化和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分类指导推动试点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据悉,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项目在审批手续上实现了简化,由项目实施主体统筹编制实施方案,经区政府专题会议审议确定后,市发改委直接批复项目实施方案,不再设置其它前置条件。同时,资金支持方式也实现了创新,对列入计划的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全额予以支持。

李晓涛表示,市发改委将在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组织方式、审批模式、工作机制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滚动推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持续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改良。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