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看七十年兰州沧桑巨变 谱精致兰州华彩篇章

2019-09-16 17:20 来源:兰州新闻网

兰州新闻网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志娟)9月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兰州专场新闻发布会。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副市长韩显明向媒体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回答了现场记者提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兰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一座现代化中心城市正在母亲河畔快速崛起,并以崭新的姿态昂首迈进新时代。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70年来,兰州经济发展尽管经历了曲折与艰难,但总体上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生产总值1949年仅为3300万元,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加到21.8亿元,2018年达到2732.94亿元,是1949年的8000多倍,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3.14%。人均生产总值1949年仅为47元,到1978年增加到1067元,2018年达到73042元,是1949年的1500多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9年仅为3289万元,1978年达到5.85亿元,2015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到1352.09亿元,是1949年的4000多倍。财政总收入从1953年的358.9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721.53亿元,增长2万多倍。特别是2012年获批建设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目前核心区16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建成,累计引进产业项目660多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经济增速一直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

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51.52∶18.18∶30.3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1.57∶34.32∶64.11,实现了从农业主导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转型。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药材、玫瑰、百合、瓜果、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逐年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17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42.98亿元,增长250多倍。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6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646.48亿元,增长1万多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通道物流、数据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81%。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增加值达到1752亿元,比1949年增长1.75万倍,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绝对主力。

城乡基础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市建成区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9.95万人,公路里程90.24公里。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建成区面积达到360.32平方公里,扩大了21.5倍,常住人口375.36万人,是1949年的5.37倍。城市交通、水利、市政等设施条件有了大幅改善,全市公路里程11609.7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投入运营,宝兰客专、兰渝铁路建成通车,主城区道路1365.04公里、面积2618.61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1.15平方米,建成大桥特大桥64座、立交桥20座,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水源地等重大项目即将建成,城市供水能力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超过95%,燃气普及率达到92.93%,排水管网密度4.69公里/平方公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科技馆等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奥体中心等大型体育馆加快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健全完善。万达广场、名城广场、兰州中心等地标性建筑建成投用,重构了城市的天际线,塑造了城市新风貌,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立足区位优势,抢抓“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建成兰州国际陆港、新区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等开放平台,推进兰州国际陆港公铁联运和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两个示范工程建设,常态化运营国际陆海新通道、中亚、南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中川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0条,获批建设运营进口冰鲜水产品、水果、肉类、粮食、汽车整车等指定口岸,对外合作交流逐步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2018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33.18亿元,全年发运国际货运班列204列,兰州逐步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城市。

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蜕变。全市上下立足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工程化带动绿色大发展,不断加大天然林缘区和重点区域、重要地段等生态修复和治理力度,2000年以来累计营造林229.2万亩,建设森林公园9个、综合性公园15个,全市森林总面积319.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2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7827.31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77%,人均公园绿地11.18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南北两山经过兰州人民“背冰上山”播绿、“承包荒山”造林等诸多努力,林地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绿化面积已达60万亩,成为全国八个“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之一。特别是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铁腕推进气水土协同共治,突破性地摘掉多年来“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的“黑帽子”,打造了国内外瞩目的“兰州蓝”,创造的“兰州经验”得到国家肯定,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黄河水生态持续改善,近20年黄河兰州段水质连续100%达标。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开展,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70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支出,深入推进为民惠民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近7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0.3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4%下降到2018年的1.22%,全市四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整体贫困问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63元和90元增加到2018年的35014元和12368元,增长95.5倍和136.4倍。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12年的19.08和31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1.2和34.2平方米。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获批建设“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75.6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1%。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13所,有中小学87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39.11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99.66%。医疗卫生发展迅速,医院及卫生院床位数从1949年的356张增长到3.0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从500人增长到3.68万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鼓舞中国》等舞台剧目享誉海内外,《读者》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连续举办九届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已成为国际金标、国内金牌“双金”赛事。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