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为淮海经济区发展提出建议:区域协同发展,期盼系统支持

2020-05-28 09:27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记者 王 岩 通讯员 陆金玉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系统支持。希望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并制定出台有关专项规划,同时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发展洼地,亟待再突破

淮海经济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最早开展跨省域合作的地区之一,包括江苏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山东的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枣庄市,河南的商丘市,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2019年,淮海经济区面积9.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3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3.3万亿元,三项数据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5%和3%左右。

淮海经济区地缘区位特殊,处于我国南北分界、东中部结合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带,北临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南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黄河生态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是中原地区最近的东部出海口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东端起点,在全国区域整体布局中具有“棋眼”的战略地位。

记者注意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海地区发展,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淮海经济区考察调研,作出战略谋划和重要指示。2017年12月,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视察就来到徐州,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在周铁根看来,作为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内城市普遍远离省级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边缘化倾向明显,已经成为东部沿海的长三角、京津冀两大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低谷”和苏鲁豫皖四省的“发展洼地”。

“淮海经济区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连片区域,区内10个城市中有3个老工业城市、7个资源型城市,与全国同类地区一样,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而困,产业结构普遍偏重,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发展动力相对不足,转型振兴压力巨大。”周铁根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迎来一系列重大机遇、取得一系列突破进展。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相继覆盖和涉及,区域合作发展全面加速,各领域务实合作纵深推进,协同发展新机制创新建立,关系未来的战略研究成果引起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委给予深度关注,区域协同发展全面进入新阶段。

周铁根认为,当前淮海经济区正处于全面深化协同发展的关键期,整体进入加快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统筹和全面规划,进一步加大系统支持力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

协同发展,意义很重大

多年来,徐州一直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并围绕“四大中心”全面推进。目前,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周铁根表示,淮海经济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这一区域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将有更大作为,能够发挥更大作用。他用四个“有利于”,阐释其重要价值:

一是有利于助推国家重大区域布局和战略实施,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辐射、传递、溢出作用,扎实带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引领大运河文化高地建设和促进“黄河拥淮”串联对接,实现国家区域战略的纵深发展。

二是有利于推动淮海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加快形成聚集效应和协同优势,促进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东中西沿陇海线城市群均衡发展,激发新时代全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三是有利于探索省际边缘地区协同发展新机制,破除行政区划和市场障碍,推动多层次、多样化区域联动,为全国类似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四是有利于加快苏北、鲁西南、豫东、皖北振兴,加快构建新结构、培育新动能、完善新机制,推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

“淮海经济区十市山水一体、文化一脉,人缘相亲、地缘相接,协同发展拥有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周铁根说,30多年来,区域内各城市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合作发展经验。

2018年,徐州在区内首倡建立协同发展新机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连续两年召开有区内十市主要领导参加的协同发展座谈会,成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作协同、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和生态环保联防联控等重点领域深化交流合作。

在相关政策上,也有充分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为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国务院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淮海经济区列为重点规划的三大板块之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正式明确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区划范围,并明确要求“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

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徐州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周铁根说,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行动,是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淮海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导向、政策取向和发展指向。

加大支持,再上新台阶

周铁根表示,长期以来,发改委等国家部委高度重视、关心支持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协调作用。他建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战略谋划、强化系统支持、细化政策举措、优化工作机制,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再起步、开新局、上台阶。对此,周铁根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恳请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在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编排上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强化财政投入支持,整合中央预算内相关基建投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优化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平台载体、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支持方式,有针对性帮助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短板弱项。

二是制定出台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具体承办司局,进一步明确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淮海经济区城市将全面加强工作对接,全力做好工作支持和服务保障。加快推动省际边缘地区协同发展改革试点落地实施,协调苏鲁豫皖四省建立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省级协调会商机制,研究制定统一的中长期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解决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借鉴。

三是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国务院批复正式明确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整体实力、建设水准、城市功能在区域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建议国家支持徐州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开放平台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不断提升徐州综合承载能力和大城市功能,更好发挥协同发展的倡导者和区域合作“发动机”作用,逐步形成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现代化都市圈。

本报记者 王 岩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潘芳: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核心,精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