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文旅系统锚定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文旅作为。
以优化文旅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沿海高质量发展、“1+3”重点功能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机遇,系统推动文旅协调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
深化“两廊两带两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域可游魅力空间。立足江河湖海资源禀赋,培育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推动建设“江河交汇”“陆海交汇”“水乡客厅”等跨区域文旅项目,策划推出“太湖揽胜”水上旅游、“自在驾游”房车露营驿站、“水韵江苏”主题旅游列车等串珠成链新场景。与盐城市政府等签署共建框架协议,打造连云港“蓝湾百里”、盐城“生态百里”、南通“缤纷百里”滨海精华段,逐步展开“生态绿+海洋蓝”美丽画卷。
加强省际文旅协同互动,深化拓展区域合作“朋友圈”。一体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苏鲁皖豫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协同发展和徐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部署要求,建设用好淮河生态经济带文旅联盟、淮海经济区文旅联盟、淮海经济区景区宣传营销联盟,联合打造黄河故道特色旅游联动发展带,组织开展苏皖鲁豫十城联动文旅促消费、淮海经济区文旅惠民消费季等特色活动,构建项目共谋、产业共兴、平台共建、市场共享的区域文旅联合体。
以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解决文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南北联动发展质效,形成一批文旅促进共同富裕的标志性成果。
推动艺术创作生产“出精品”。发挥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和省艺术基金“助推器”作用,全省涌现出涟水县淮剧团、连云港女子民乐团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基层文艺院团,淮剧《小镇》、扬剧《郑板桥》等获评国家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 奖。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培育810个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推出徐州马庄文化礼堂、镇江“西津音乐厅”、扬州“24小时城市书房”、南通张謇纪念馆等806个省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送戏下乡”升级版,今年实现全省所有县级和所有乡镇全覆盖。实施社保卡文旅“一卡通”工程,做到县级以上文博场馆、A级以上旅游景区“一卡通行”。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以“大馆带小馆”形式支持基层博物馆举办巡回展、流动展,创成周恩来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位居全国第二。
当好提振文旅消费“生力军”。统筹惠民生与促消费,省市县联动实施“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系列活动,在徐州、盐城、宿迁等地分别举办文旅消费推广季、乡村旅游节、“璀璨夏夜”主题活动,创新推出“乡旅E贷”“苏旅贷”,连云港腔调小剧场、徐州回龙窝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宿迁古黄河滨水休闲街区、淮安云沧海旅游民宿等成为网红打卡地。认定扬州富春茶点、镇江香醋、宿迁洋河酒厂等非遗工坊60个、累计销售收入达600亿元,实现“老工艺”撬动“新经济”。淮安、连云港获评全国文旅消费试点城市。
走出乡村旅游发展“致富路”。连云港西连岛村等60个村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实施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计划,组织4批109名辅导员与村庄“结对送智”。省文旅厅担任“五方挂钩”乡村振兴工作队兴化组长单位,给予800万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兴化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入选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东罗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储备名单。
以强化品牌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发挥品牌引领带动作用,致力打造具有江苏印记的文旅品牌矩阵。
培育文旅活动品牌。组织淮剧、徐州梆子、柳琴戏等剧种亮相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联动运河沿线城市举办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淮安淮海戏艺术展演月、盐城全球滨海论坛、连云港之夏旅游节等成为特色文旅品牌。
擦亮文旅融合品牌。大力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推出徐州《彭城风华》、盐城《天仙缘》、宿迁《皂河寻梦》等旅游演艺精品,淮安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新增宿迁洪泽湖湿地公园、连云港连岛景区等国家5A级景区,宿迁骆马湖创成苏北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打响“水韵江苏”品牌。汇聚淮安金湖水上森林、连云港苏马湾、盐城黄海湿地等独特景观的旅游广告亮相央视,策划推出的《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带火了窑湾、栟茶等小镇和高邮盂城驿、扬州东关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组织扬州茶点、建湖杂技等“最江苏”文化IP参加境外文旅推介活动,推动“水韵江苏”精彩传得更远更广。
下一步,江苏省文旅厅将聚焦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重大责任,强化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以更大担当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助力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