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沪建30个美丽乡村 空心村规划“分时养老”

2014-09-15 14:18 来源:文汇报

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是个不起眼的“原生态”小村庄,最近一段时间前来“观摩”的人马却络绎不绝。大家相信,这个经济薄弱村将很快转型为一个环境宜人、主打休闲养老产业的现代新乡村。结合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月组织实施了一次“百镇千村大调查”,耗时1个月走访了108个建制镇、82个撤制镇、1586个行政村和3.6万个自然村,基本摸清了上海郊区农村的“家底”。在此基础上,专家梳理出约30个值得重点保护的村庄,接下来将为部分村庄编制规划,打造“有产业支撑的现代化美丽乡村”。

沪郊村庄“千差万别”

“用四个字来概括我们走访的这1500多个村庄,那就是‘千差万别’。”参与大调查的市规划院院长助理张逸说。

比如,青浦区的钱盛村靠近浙江嘉善,自然环境优美,在村外林荫道上开车时,甚至会有一种行驶在欧洲农村的感觉。这些年来,前后有不少企业想来开发农家乐,但村庄位于上海水源保护地范围内,受政策限制最后只搞了几块帐篷露营地。“天蓝了、水清了,可人走了。”村支书诉苦道。

而宝山区的段泾村临近工业区,户籍人口只有1000多人,外来人口却超过5000人。村里没什么产业,居民向外来人口出租房屋,收入也不错,但大量外来人口给村庄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各类公共资源也有些捉襟见肘。

当然,也有不少积极的例子,像浦东新区的大河村等。张逸说,“田里全是大棚,村里有不少农家乐,经济发展得挺好。”

寻求可复制推广方案

“相比上海郊区农村的千差万别,周边的苏州、嘉兴等城市,对农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办法,使得农村地区的整体风貌比较协调。”张逸告诉记者。

但他同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办法也适用于上海。“建设‘美丽乡村’通常来说包含三个方面——产业、风貌和宜居。对有些村庄来说,引入工厂和外来人口可以缓解村庄的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而有些村庄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村民住着自得其乐,如果统一引入工厂、拉来几千外来人口,可能会破坏这种氛围。”

面对全市数千个行政村和数万个自然村,如何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方案?张逸提出了“以点带面”的建议。首先,根据大调查的结果,做好农村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哪些村庄要保留、哪些要归并;其次,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并予以重点扶持,形成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

目前,市规划院已从全市1500多个行政村中,选出约30个水乡风貌特征比较突出,同时有历史、有“故事”的村庄,推荐给管理部门予以“重点照顾”。“下一步可能会将这批村庄的发展,和全市每年一次的‘美丽乡村’评选结合起来,彼此带动、互相促进。”张逸说。

空心村规划“分时养老”

作为上海有“故事”乡村的代表,拾村村去年被住建部列为试点规划村庄,目前已有商业机构表示愿意参与村庄建设发展。

拾村村离市中心约55公里,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多人,年均收入比全市农村地区年均收入少约2000元。村里只有农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空心化和老龄化都比较严重。

市规划院城市规划三所副所长周晓娟介绍说,目前已提出规划方案,建议由商业机构出面,批量租赁空置农宅,并通过美化和统一整治,将农宅“升级”为可供中心城区市民休闲养老的设施。为了提高利用率,还可以借鉴“分时度假”模式,利用这批农宅推出“分时养老”。

根据目前的规划,村里一所废弃小学将被改造成文化活动中心,原本千篇一律的农田也将被划为六大类,包括生态农场、花田农场(借鉴荷兰的做法,农田里混植农作物和鲜花)和鱼塘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