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韧性城市的背景、评价与城市减灾对策

2022-09-14 10:24 来源:城市规划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减轻灾害对城市、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提高城市应对各项灾害的韧性是减轻灾害、保证城市高品质发展的重要策略。我国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海南、广东、广西、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局地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巨大,北川、玉树、舟曲等突发的地震灾害及地质灾害破坏显著。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暴雨、洪水、城市内涝等极端天气灾害越来越频繁,不仅长江流域、珠江西江和北江流域、东南沿海区域及其城市洪涝灾害频发,山东寿光、河南郑州等北方城市的洪涝灾害也不容忽视,还有频发的事故灾害、公共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等,都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进入快速增长期,与之伴生的是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增加。城市高速发展,对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公共设施、城市环境、资源能源等提出严峻挑战;人口与财富的聚集,又为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扩大与升级提供了条件。现代城市系统越来越复杂,脆弱度提高,隐患增多、风险增大、损失增大。经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使得城市各种致灾因素之间的连接越来越密切,关联性和传导性增大,危机的次生、衍生灾害也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单一灾害的发生往往引起一系列事故灾害的连锁发生。

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识别城市的潜在风险,加强城市的风险控制成为现代化城市必须考虑的问题。城市如何在重重挑战与危机中,应对各种变化保持自身的发展活力,如何提高城市系统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以及灾害发生后如何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恢复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韧性城市”理念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韧性城市一方面强调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增强城市的学习能力,抓住挑战带来的机遇,保持发展活力,提升规划的预见性和引导性。

建设韧性城市逐渐成为当前国际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了有效评价和科学量化城市韧性,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尝试用不同的技术方法,研究不同城市和国家应对地震、飓风等多种灾害的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各自领域出发建立起韧性城市的框架体系。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国内外关于韧性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从健康与福祉、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以及领导力和策略四个维度提出了一体化发展规划、利益相关者、减少设施暴露度、可持续经济等12个目标和52个具体指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韧性研究从经济、环境、基础设施(住房、生命线、交通)、健康、灾害、教育、社会、文化几个维度提出社区、组织和个体的韧性城市评价指标。联合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中,围绕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从经济、教育、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安全等方面,按照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和重建等应急管理程序,提出了74项指标,用以衡量韧性城市建设水平。《北京韧性城市规划纲要研究》从城市系统和韧性管理两个维度提出了建筑、人员、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环境、领导力、资金支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管理能力、恢复能力、协同能力等12类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细化为83个三级指标。

这些韧性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建立,为科学认识韧性城市、客观评价韧性城市、合理建设韧性城市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为城市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对策。

未标题-3.jpg

作者| 谢映霞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