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特别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城市功能不完善、居住环境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宜居城市是集较高的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于一体的。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城市,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域,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要提升城市功能。通过城市更新,可以推动老旧社区及城中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打造完整社区和全龄友好宜居社区。此外,还可以聚焦于“一老一小”服务设施短板,实施老年服务站、托儿所、幼儿园等一批建设项目,推进相邻社区及周边地区统筹建设、联动改造,加强设施共建共享,拓展群众身边的公共服务。
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更新中,要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增添绿色建筑与绿化景观,提高城市的美观度和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要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动社区、住宅绿色化、低碳化、适宜化更新改造,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宜居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要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应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缮,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历史场景提示,充分体现历史遗址、传统街区和经典民居的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要引入现代文化元素,激发新的文化活力,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
打造韧性城市是实现人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韧性城市强调城市在面对自然和社会外在冲击时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保障城市生命线的能力。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升级。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造及老旧管线设施的全面改造升级。同时,要加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镇供水、供电、燃气供应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
要强化城市洪涝灾害治理。加快实施易涝点和隐患点整治,持续推进“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同时,要加强城市排涝通道的系统整治和洪涝联排联调工作,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要加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强化物联网感知设备的部署与联网监测,有效提升对灾害风险的动态感知、监测预警水平。同时,要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新形态,是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的全新理念和模式。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
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要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推动城市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要推动城市服务智能化。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服务领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更加安全韧性、更加智慧便捷。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张广汉)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