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新疆专场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马兴瑞表示,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发有为建设美好新疆。当前的新疆,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天山南北呈现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十年来,新疆坚持依法治疆,推动法治新疆建设迈出新步伐,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法治建设有力推进。新疆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先后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104件,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
新疆加强全民普法,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新疆深化平安新疆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建立风险研判处置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众安全感由2012年的87.58%提高到2021年的99.14%。
新疆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斗争,扎实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专业化。
十年来,新疆持续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全区基层党组织、党员总数分别较2012年增加27258个、48.03万名,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年来,新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新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全区各级干部职工与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累计走访各族群众1.86亿户次,办实事好事2670多万件。
新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村(社区)、进乡镇(街道)、进学校等,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
这十年,新疆坚持文化润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新疆持续推进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新疆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区、地、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6个,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8个。
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实在在的努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新疆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过去十年,新疆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98.87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3090.88万人次,基本实现城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稳定就业。
2012年以来,新疆累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38.53万套,老旧小区改造4762个,惠及居民74.23万户;建成农村安居工程236.98万户、农房抗震防灾工程3.18万户,1000多万各族群众喜迁新居。
新疆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参保2019.77万人次,基本医保参保2061.30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对外开放大通道初步形成
2021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6万亿元,较2012年的0.74万亿元翻了一番。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7921元增长至2021年的3764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394元增长至2021年的15575元。
截至目前,新疆铁路营业里程达8768公里,和若铁路开通运营、世界首个沙漠铁路环线贯通。新疆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1.73万公里,所有地州市迈入高速公路时代。新疆民用机场总数达到24个,数量全国第一。
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油气产量、原煤产量、风能太阳能发电量位居全国前列。
新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大通道初步形成,累计始发中欧(中亚)班列6242列,年均增长55.1%。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交流合作。
十年来,新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节水蓄水调水,建成阿尔塔什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马兴瑞说,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奋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记者 杨明方 阿尔达克 李亚楠)
(马亮、李欣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