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诸大建:中国式现代化引导中国式城市化

2023-04-18 15:55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主编按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城乡规划实践应是“现代”的,但不是“西方”的拷贝;是“中国”的,但不是“传统”的复制。基于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如何深刻理解和诠释城乡现代化的内涵?如何准确把握中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问题挑战?什么是中国现代城乡规划的要义?怎么才能让年轻的城乡规划学子在专业培养中得到应有的现代的和中国的双向滋养?

为此《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特邀了10 位专家就“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内涵、特征与发展路径”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笔谈。专家们的笔谈内容分别围绕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的目标、动力、路径、实施刻画了各自的关注重点。

作者 | 诸大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中国式现代化概括为5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研究这些特征,有助于思考城乡发展与治理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把握未来几十年中国城乡发展的大方向。在中国第二个百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中国城乡发展需要紧紧扣住这5个特征,用中国式现代化引导中国式城市化或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用中国式城市化或中国式城乡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1. 关于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化

中国人口高峰预计在14 亿人左右,基本实现城市化以70%计就是10 亿人。因此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首先表现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规模和形态。中国不能孤零零地发展几个巨大城市(megacity),也不能搞成千上万缺少规模经济能力的小城镇,而是要搞以大带小、大中小抱团发展的都市圈和城市群。这是中国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不同的重要表现。在中国发展1000 万人口以上的超级中心城市是重要的,但是超级中心城市不是要无止境地做大中心城区,而是要用多中心多层级的空间方式带动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中国2035 年实现城市化的基本愿景是形成东西南北中的5个国家级甚至全球级城市群,如果平均每个城市群吸纳城市人口1亿人,就可以吸收50%的城市人口,剩下的50%可以用次一级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吸纳。与此相适应,中国式城市化必然是高铁、城铁、郊铁、地铁等4个轨道交通网络有系统性地致动的城市化。

2. 关于共同富裕的城市化

西方城市化的空间单位是建成区,中国式城市化的空间单位是行政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后者不被认为是优点。强调中国式城市化,现在需要激发行政区在统筹城市与乡村发展中的作用,使之优化强化发展成为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某种体制优势。中国14 亿人,如果10 亿人进城,那么乡村人口就是4亿人。如果能够发挥行政区治理的优点,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进行双向赋能。城市为农村化地区提供市场和经济动力,农村化地区为城市提供农业和生态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行政区治理通过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降低城乡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背景的共同富裕。

3. 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化

城市化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世界的一般性,即要为城市人提供现代化需要的各种设施和服务;但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具有重要的国情差异和制度差异,需要有因地制宜的特殊性。中国式城市化在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特别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乡土文化。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城市化的重要原则,可以从战略上和全过程避免和减少城市发展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城一面现象。

4.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化

从强可持续性的角度看,城市中的生态、生产、生活或者生态、经济、社会等3 个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关系,而是依次包含的关系。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生态文明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发展要致力于形成生态、生产、生活三圈包含的“甜甜圈”空间结构。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特有的“三生结构”为提高碳汇能力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空间,这是西方以建成区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做不到的事情。

5. 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式城市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人的用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是要通过创造中国特色的城市模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式城市化通过“三区三线”,在城市发展中保障一定程度的能源和食品的自给和保供,可以走出与西方城市完全不同的中国城市的安全韧性发展之路。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