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从风雨如磐到众志成城——管窥名城保护四十年

2024-01-10 09:1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2023年9月24日,2022/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保护传承、共促繁荣”专题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特别邀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赵中枢作题为《从风雨如磐到众志成城——管窥名城保护四十年》的主题报告。报告通过回顾《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十年》和《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道路的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创立四十周年论文集》两本学术巨著,对名城保护工作40年来的历程进行了回溯。

1.png

赵中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风雨如磐——名城保护三十年

为纪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设立三十周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城乡规划司组织全国保护领域知名专家编写《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十年》一书。该书由时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主编,朱自煊、阮仪三、汪志明、朱嘉广等老一辈专家审核,众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参与其中。

2.png

四位审稿专家

全书包含七个章节与附录。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创立与特色、法制体系演变、内容与方法、规划实践、管理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对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名城保护工作的未来进行了探讨与展望。在附录章节中,精心遴选了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案例,完整梳理了当时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法律法规和文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书中通过对历史演变、制度创立过程及与国际保护理念的对接过程回顾与分析,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创设及其特色,体现了中国名城制度的特色;在制度层面论述了名城、名镇、名村的形成过程及内在联系,梳理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制体系的演变,总结规划、实施及管理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大量的具体实例,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与方法;对三十年来的保护规划案例进行了梳理,展现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践的概念、内容、深度的变化过程以及保护对象的扩大过程;从保护管理职能、保护管理程序、保护规划与城市(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的管理衔接、保护规划实施的保障管理、基础设施完善及维护管理、保护资金的筹措及使用管理、地理信息技术在保护管理中的应用等七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实践工作。

时光荏苒,距离《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十年》一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已经过去了十年,但在书稿编纂过程中却留下诸多难忘的瞬间。白寿之年的郑孝燮老先生为本书题词,米寿之年的朱自煊先生精心审稿,白发苍苍的名城保护亲历者参与编写工作之中,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勇挑重担,一大批后进学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老先生们面对面的教导和手把手的帮助,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也为名城保护四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力量。

3.png

书稿开题会与审稿讨论会

众志成城——名城保护四十年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了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也提出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道路的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创立四十周年论文集》一书。全书收录了33篇论文,60位专家学者、地方领导、规划设计人员、研究生参与论文撰写。全书按照理论与方法、管理与制度、实践与探索对论文进行了归类。

在理论与方法一章中,与时俱进的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串传承体系建设方法的探索”、“传统智慧传承、名城制度演变的研究”、“历史城区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的探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高屋建瓴的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设包括历史文化价值阐释传播体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社会参与制度的建设”、“新时期中国规划传统弘扬和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在非整体中强化历史格局,在非重点中控制历史单元,在非实体中延续历史肌理,成为刚性保护体系以外的管控内容”等观点与方法。

在实践与探索一章中,既有以北京为代表的近十年保护传承工作的总结,也有以苏州、绍兴、平遥为代表的对过去四十年保护历程的回顾。在北京的保护传承工作历程中,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予以充分贯彻,通过规划体系的完善而逐级落实,通过大力宣传使得保护共识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以做到应保尽保,通过不断创新政策机制以使保护与发展共赢,通过系列重点项目实施形成带动示范效应,使北京在30年名城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

4.png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示意图

在平遥四十年的保护历程中,系统回顾了40年来平遥古城保护工作的历程,全面阐述了平遥古城保护工作从起步到名城保护制度体系化探索,再到申遗成功后的转型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总结了在创新保护规划编制方法、活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创新乡土建筑技艺、激发文化新活力四方面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抢救历史建筑、改善居住条件仍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留住生活、留住人是历史文化街区不出现经济社会断裂的关键,梳理和研究产权问题是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的基础。

5.png

平遥县古城区保护规划——古城风貌整体保护区划

在管理与制度一章中,介绍了江苏、安徽等地的名城保护管理历程和经验,介绍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村镇保护发展和管理的经验。江苏省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完善、技术规定查漏补缺、保护建设计划先行、执行情况评估检查四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与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思考与建议。安徽省坚持在坚持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管理的价值导向,在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保护对象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立法和财政支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6.png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分阶段特征

本章还针对保护传承工作的新形势,提出了“评估工作应正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不同模式、评估应明确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评估应建立稳定的指标体系、评估应在定期常态的评估对比中关注理解变化、评估应重视大数据的重要性”的工作建议、“地方政府在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遗产保护引领历史地段活化再生”的基本准则、“系统精准推进历史村镇保护发展、提炼历史村镇智慧指导城乡建设”的发展建议。

思考与体会

我国名城制度肇始于1982年,至今已走过四十余年的历程,我国的保护传承工作从侯仁之、郑孝燮、单士元的专家提议,经过无数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与奋斗终于在政府与社会层面赢得了保护的共识。回望风雨如磐的历程、立足众志成城的现实、展望新形势与新要求下的未来工作,对名城保护工作有三点思考与体会:

一是名城保护制度逐渐强调专业性和综合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想在一个城市里有效地保护文物建筑,它的整体秩序和环境,必须从一开始就把它们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布局直到城市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层次上进行统筹考虑,采取综合措施。不但要使城市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久存,还要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是名城保护制度和方法不断地与时俱进。保护制度日臻完善,目前基本形成以“三法两条例”为骨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配套形成大量部门规章、技术规范、地方性法规制度;保护理念与时俱进,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交流、研究借鉴、探索创新、完善提高,推动保护工作从“大拆大建”走向“绣花功夫”,从“拆改留”走向“留改拆”,从“分散保护”走向“协同保护”,从“冻结保护”走向“保用结合”;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从古都、著名城市,到多元类型的城镇、村落,现在又扩展到历史聚落、近现代遗产、工业遗产、红色遗产、历史景观等。

三是保护新形势需要新担当、新作为。保护传承工作要以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40周年为新起点,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为新契机,把学术研究、专业实践、保护管理、社会责任更好地结合起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继续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魅力、赋予新动力,谱写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事业的新篇章。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卢庆强:国土空间规划突出理念转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