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今年是全面推进美丽南京建设的重要一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
南京连续7年
在新春伊始召开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会议
吹响攻坚的号角
3月2日,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暨河长制工作会议召开,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讲话,市长陈之常主持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要求,动员全市上下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南京。
正在绘就
美丽南京新画卷
近年来
南京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改变
来看去年的成绩单
气质佳
2023年,全市PM2.5浓度28.6微克/立方米,位列南京都市圈首位;
空气优良率为81.9%,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级别的天数超四分之一,为2013年以来最多;
自2020年以来,PM2.5浓度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蓝天白云,美不胜收。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河湖美
·全市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
·2019—2023年,我市连续五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连续五年位居全省水环境质量考核第一;
·秦淮河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省仅3家);
玄武湖公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芃 摄
生态优
·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1.95%,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全市生态岸线占比达80.26%;
·六合区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已创成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完成首轮市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物种数367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2种。
新济洲长江生物多样性科普馆。市绿化园林局供图
持续攻坚
美丽南京建设全面推进
就今年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五方面任务
1.坚持以培育绿色生产力为导向,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积极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科技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出台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推进江宁经开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推动能耗要素向能效水平高、经济拉动作用大、强链补链作用明显的项目集聚。
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南钢生态湿地园。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2.坚持以系统施策为原则,切实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
统筹存量削减与增量遏制,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警示片相关问题整改,深入整治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统筹当下整改与长远发展,综合考虑过程和结果、成本和效益、必要性和可行性,既对当下负责,更对未来负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统筹生态受益与群众满意,把问题整改与办好民生实事、缓解“大城市病”结合起来,切实提升群众生态福祉。
3.坚持以“五大协同”为关键,着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强化多污染物控制协同,治气方面要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治水方面要系统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持续推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建设幸福河湖。
强化硬件软件协同,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市生态环境智慧平台应用,加快构建美丽南京数字化治理体系。
强化区域协同,积极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落实南京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强化跨区域和环境应急联防联控。
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协同,统筹抓好危废、危化品、工业固废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
强化政策协同,探索“小快灵”立法,推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产业等政策与环保政策统筹,形成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合力。
图片来源:南京生态环境
4.坚持以生态修复为突破口,持续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更大力度抓好长江大保护,坚定推进“十年禁渔”,大力实施长江干流、通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专项行动。
要更大力度拓展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通道,让“美丽山水”孕育“美丽经济”。
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加快老山等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点建设,持续推进新济州、金牛湖等“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
美如画的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供图
5.坚持以构建大环保格局为保障,不断增强治污攻坚推进合力
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要求,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形成共治共享的大环保格局。
健全常态化督查机制,强化治污攻坚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跟踪督导。
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延伸社会参与链条、推动共治共享,大力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