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全龄友好城市建设,要关注四个“2亿人”

2024-05-27 09:27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李欣

如何探索和实践全龄友好城市?5月21日下午,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主办的“全龄友好视角下的规划转型思考”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菁提出,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应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四个2亿人的生活,构建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

张菁指出,四个2亿人,包括:2亿新市民、新青年,他们在城市租房住房问题要解决;2亿居住在城镇老旧小区中的居民,这些小区普遍设施不健全、房子老化等问题突出;2亿老年人,很多老年人更喜欢居家养老,住房适老化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应对;还有2亿儿童对于安全、健康生活环境的新需求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菁

“一老一小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张菁介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在2022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三部门联合发布,2023年又发布了导则的试行实施手册。“在这两个文件里,一是强调儿童优先、普惠公平,提出以‘1米高度’视角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改造。第二个原则是安全健康、自然趣味;第三个原则,强调因地制宜、探索创新。”

在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方面,张菁表示,中规院团队参与了适老化改造工作,将老年友好理念落实到社区建设中,关注老年人对于空间的需求,如住房、养老服务设施、医疗健康设施等。

“在我们的研究中,全龄友好城市空间建设主要内容是4+4+2+6。”张菁介绍,即4个空间层次,城市、街区、社区和建筑;4类重点人群,儿童、老年、青年和女性;两类重点空间是老城区和创新空间。6个重要事项住房、服务、环境、出行、创新、参与。”

张菁也特别提到,从关注弱势、老幼优先到统筹兼顾、多元包容,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关注特定群体是特别重要的,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不协同,社区活动空间不足带来的代际冲突等。”对此,她建议可建立不同人群特征库,结合大数据,精细化做人群画像,来精确匹配人群需求。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师在提供开放性和包容性公共空间方面的重要作用。张菁强调,规划转型应围绕人,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到成果共享,以打造美好生活场景,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有温度的社区与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