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刘滨谊:人境场系理论建构与应用 ——长三角水网地区地方性城乡野一体化发展调研

2025-01-09 08:5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12月14至15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4)”在苏州成功举办。国务院第八届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刘滨谊教授作了题为《人境场系理论建构与应用——长三角水网地区地方性城乡野一体化发展调研》的主旨报告。

640.png

刘滨谊 国务院第八届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导

1 人居理论的研究背景

在快速城市化和环境变化的背景下,人居环境的动态演进及其规划实践已经越来越为首要。人居环境理论发展至今75年,显现出了两条重要道路。第一条道路是从道萨迪亚斯提出的人类聚居学理论到经吴良镛院士等人的人居科学发展之路;第二条道路是从冯纪忠先生的场域概念理论到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科学+哲学”深化之路。殊途同归,今天,两条道路构筑起了国际领先、中国特色的人居理论体系,实现着学科交叉综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资助的推动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编号52130804),以“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研究为契机,人居地方性正在成为人居理论的创新前沿。

2 人境场系理论建构 ——环境客体、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三个人境场系的三元耦合统一

“人境”是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互动一体,城市、乡村、原野是人境互动的产物。场是人境互动的场地、场所、场域概括,据此建立了人境场模型、提出了人境场的概念,以此为基础,借助以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表达,将所提出的中国发展观哲学体系与人境场结合,从而建立起“人境场系”,以期描述、发现、规范人类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定位量化人境场中的诸元素、因素、要素之间“关系”。

环境人境场系(能量、信息、时空)、个体人境场系(感受、认知、应对)、群体人境场系(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营造),人境场系由这三个场系共同。将三场统一、3个三元耦合、6个二因互动,从而期望实现人居的环境客体、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互惠共赢,这是千百年来人居规划设计试图发现、不断求索的机制和路径。

基于主体构成的人境场系,其中心既是人境发展的起点,也是可以掌控的总控制点;既是规划设计师的出发点、根据地,更是日常人居者的依靠眷恋之地。人类个体对于生存环境第一性的感受、认知、应对由此发生,地方性由此形成、延续、展开。

3 人境场系中的地方性 ——地方性是人境场系时空流变坐标系的原点

历经75年的研究实践,人居地方性是人居科学理论的前沿,它既是一处处具体场景、场地、场所、场域规划设计的起点,也是规划设计目标和归宿,地方性是人境场系的坐标原点。地方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地方性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的特征上,更体现在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流动变化上。规划设计需要深入挖掘和表达这些特征,以增强地区的认同感和吸引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地方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使地区发展与全球趋势相适应,实现地方特色与国际标准的有机结合。

4 长三角水网地区地方性城乡野一体化发展调研 ——长三角水网地区的地方性时空演进及预测

主要研究包括:

(1)以长三角为例,发现人居地方性主客互动与动态演化的机制;长三角城乡野地方性景观三元耦合及三场系的时空转换研究;长三角人居地方性城乡野动态演进机制及模拟:5种地方性过去式与8种未来演进模式;

(2)人居城乡野地方性景观生态气候适宜性时空演进预测规划——开创城乡野景观生态多尺度连续的人居地方气候适宜性优化新路径;长三角人居气候地方性2030年-2060年未来变化重点区域识别;

(3)江南城市、小城镇、乡村地方性人-境-业时空演进:吴江小城镇农业景观地方性演进(明清-现代);江南小城镇地方性人-境-业时空演进:吴江小城镇农业景观地方性演进(明清-现代);

(4)人居流域感应研究:浙江丽水三江口与德国莱茵河流域地方性场系形态对比;

(5)人境(水网)互动研究:系列运河流域运河乡村水-运-村景观地方性特征研究。

*本文已经专家审阅

供稿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记录整理:赵珈莹 刘滨谊,图文来源:刘晋华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结构性改革 ——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