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我国都市圈建设进入“提质扩容”新阶段

2025-02-18 17:29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依琰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做强昆明都市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建设现代化南宁都市圈”、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做大做强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2025年,我国都市圈建设进入“提质扩容”新阶段。

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2025年,我国都市圈建设进入“提质扩容”新阶段。在最近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都市圈建设成为一个热点关键词,特别是一些还没有都市圈获批的中西部省份,也在加紧推动省会都市圈规划建设。

各地加快部署

随着各地两会的召开,都市圈建设备受关注。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做强昆明都市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建设现代化南宁都市圈”;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做大做强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南昌都市圈培育行动,支持南昌建设“一枢纽四中心”、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南京都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增强苏锡常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家级都市圈已增至16个,涵盖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等传统核心城市群,以及新晋成员合肥、厦漳泉等新兴增长极。各试点地区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据了解,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启了城乡融合改革发展的新阶段。

专家表示,决定就城乡融合改革部署了一系列任务,其中明确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而其他多项改革任务也都与都市圈密切相关。比如,要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求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要求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等。

多方面协同推进

都市圈为什么受到高度重视?专家认为,以往大家讨论都市圈发展,更多的是就国内情况来谈,因为几十个都市圈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六成,成为经济发展的“大盘”“底盘”,其蕴含着雄厚的内需潜力,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要实现都市圈的预期发展目标,要靠改革,靠制度创新。据了解,对于一些已经获批都市圈的发展,今年地方两会期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分别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深化郑开同城化、郑许一体化发展,建设兰考郑开同城化特别合作区。依托郑开汽车、许港精密制造、郑新高技术、郑焦智造等重点产业带,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带。加强漯河、平顶山与郑州对接联动,促进产业协作配套、链式发展。推动郑州一般性制造业、专业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向周边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等共建共享。到2025年都市圈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都市圈联动发展。着力提升三大都市圈能级和功能,推进武汉、襄阳、宜昌“金三角”大空间协同发展,高水平建设武汉新城、襄阳东津城市新中心、宜昌东部产业新区,做大做强武汉光电子信息、“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走廊、“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福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福州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莆田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支持武夷新区建设、加快南平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优化厦漳泉都市圈内部空间结构,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支持厦门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漳州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支持三明龙岩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增强发展核心动能

2025年,我国都市圈发展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深度协同”。

专家指出,全国十几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陆续获批、亮相,需要进一步将有关都市圈的各类规划内容细化,实现三个“转换”,也就是转换成市场语言、项目语言、改革语言。

不仅如此,都市圈的规模经济效应正在逐步显现,需要集全“圈”之力,围绕“大走廊”“大通道”“大平台”“大产业”打造几个规模大、能级高、辐射强的标志性改革成果,增强其发展的核心动能。

业内人士表示,都市圈发展的关键在于核心城市的功能优化。例如,郑州需通过“科技创新+高端制造”双轮驱动,增强辐射力;武汉则应依托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动鄂州、黄石等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链闭环。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河南、山东等地通过“高铁+县城”模式,推动商河、兰考等县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人口超50万的“小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梯度发展格局。例如,济南都市圈计划2025年前建成济滨高铁、济枣高铁,强化县域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协作。

专家表示,都市圈不仅是空间载体,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集聚与疏解,将是中国城镇化道路上的长期课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都市圈成为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