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长三角疗伤期 经济转型阵痛时

2014-05-20 09:47 来源:经济观察网

来自银监会内部的文件也显示房地产贷款风险存在上升迹象。房地产相关贷款(含房地产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在长三角地区占比较高,在江苏、浙江、上海这一比率分别在41%、44%、40%左右,相关风险不容忽视。上海地区2月末房地产不良贷款余额50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不良贷款0.41%,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持续“双升”;2012年以来公开报道的出现违约风险的20款信托产品中,涉及江苏辖内的项目有两款,均为房地产项目。“去年开始,基本上银行对房地产尤其是开发贷这块的放款都非常谨慎了。我们现在是原则上是——放,但做得非常小,而且放款速度拖得很慢。”一城商行对公业务客户经理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一方面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在提高,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依然充满巨大的不确定。“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现在可能呈现出的风险更大一些,二线城市的房价泡沫已经有慢慢破裂的趋势显现。”

来自宁波的一位房地产龙头企业老总坦言,很多温州开发商过去都有大量民间资金和银行贷款做资金支持,但是现在都要跑到北京去寻求和信托基金合作。

长期以来,长三角的经济特征被认为是“温州经济+苏南模式”的合体。“民营经济发达的地方,都有两套金融体系在运转。一套是传统金融,另一套则是民间金融。银行不良贷款体现出来的时候,民间金融的形势也不会好。”银监会一位官员表态。

比较可怕的是,民间金融的体系也在逐步溃散。“现在借钱非常难。”钱进告诉经济观察报,“利息太高没人敢借,利息太低没人肯接。而且大家都怕借了不还。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已经非常脆弱了,以前即使是经济没那么好的情况下也不会存在这种情况。”

悲观情绪仍在持续蔓延。

黄发静认为,政企银角色转变困难的根源性症结在于银行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政府主导之下银行要顺应政策,所以那时候4万亿政策出台,没有一家银行不积极响应的。但另一方面银行又是逐利机构,风险出现就要控制风险。政府虽然也有一些指导措施,但银行多数都阳奉阴违。”

长三角的疗伤期

建行浙江分行的一份名为《2014年信贷政策要点》的文件,文中明确提到“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炼焦、电石、铁合金以及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投放。”这份文件从2014年2月起下发执行,建行浙江地区全面调整信贷策略。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全省生产总值(GDP)77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不过统计局副局长王杰强调,浙江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浙江一直在提转型的问题,支持三农、助推小微金融,支持科技金融,这些一直在提,问题是如何转?现在苦于没有实质性的措施。浙江也是,一直是低、小、散的状态,虽然船小好调头,可调哪儿去,怎么调是一个问题,加上资金风险的传导,企业端确实是困难重重。”浙江辖内某市金融办主任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包括政府转贷资金池,虽然只能解一时之困,但对企业来讲是救命稻草。从整个浙江来看,真正帮得上的企业大概还不到1%。”

产业结构转型虽然值得期待,然而道阻且长。

进入2014年,情况似乎并未好转。据悉,长三角出现的情况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并要求长三角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前瞻性风险预判,加强不良贷款防控工作。

来自银监系统人士向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下一步,长三角地区银行监管机构将着力于四个工作重点:一是指导各行优化考核指标,特别是引导中小法人机构明确差异化定位;二是进一步推进同业和理财业务治理改革,同时对通过借道、包装、转移等方式规避监管,违反审慎经营要求的银行机构从严问责处罚;三是提高风险监管针对性,加强对平台、房地产、影子银行等各类风险的前瞻性风险预判和应对;四是加强不良贷款防控工作。五是加强对当前经济金融出现的新业态、新业务研究。

3/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