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理性规划到沟通式规划:探索北京市责任规划师的角色”一文是过去十年中国大陆学者作为主要作者在《美国规划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发表的第三篇学术成果,创新提出新时期规划师多元角色转变的理论,彰显了国际规划同仁对中国规划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高度认可。
近日,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磊,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廖露等学者关于北京责任规划师的研究论文“从理性规划到沟通式规划:探索北京市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发表在《美国规划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第91辑第2期。该刊于1935年创刊,每年出版四期,是城市规划、空间治理、城市研究领域的知名英文学术期刊。该篇论文是过去十年中国大陆学者作为主要作者在此刊发表的第三篇学术成果,创新提出新时期规划师多元角色转变的理论,彰显了国际规划同仁对中国规划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高度认可。
在以人为本、存量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转型背景下,我国超大特大城市基本上都已开展社区(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探索。社区规划师与以往采取自上而下方式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规划师不同,主要为社区或街道(乡镇)提供专门的规划服务,深耕于街道和社区,上传下达,组织协调各方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空间环境。已有西方主流规划理论较少关注中国社区规划师的角色,而是强调中国规划师的技术专家属性。论文基于北京责任规划师的前沿实践,批判性地讨论了经典的规划理论问题——“多元社会的规划师角色”,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探讨了规划转型背景下规划师的角色特征和成因。在理论上构建了技术专家、利益代表(倡导式规划师)、沟通协调(交流式规划师)三个维度分析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和作用的研究框架,并从制度设计、规划教育等维度剖析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北京市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定位仍然技术专家为主,同时部分责任规划师也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但较少作为利益代表。制度设计和规划教育都显著影响责任规划师的角色定位认识,特别是以规划设计和空间表达为主的规划教育,由于缺乏对交流和沟通能力的训练,以及系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制约了责任规划师由技术专家向沟通协调的角色转型。但是,政府、学术团体和责师群体组织的责师培训和其他交流活动则明显弥补了正规规划教育在此方面的缺失。同时,研究也发现了与西方传统规划理论不同的性别、年龄对规划师角色的影响机制。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