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济南青岛都市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在加强“双圈”协同联动上持续发力,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共联、产业体系共建、创新能力共育、开放高地共创、文旅品牌共塑、公共服务共享工程。
从定义上说,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在加强“双圈”协同联动上持续发力,意味着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从国际发展情况来看,都市圈的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都市圈的建设,可以使一个区域的交通、产业等高效协同发展,推动更高质量的公共资源优势互补。
从国内来看,都市圈协同联动发展正在紧密构建,资源共享、高效集约成为显著特征。在长三角,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一方面引领自身圈层的发展,一方面融入更大的上海大都市圈发展,杭州、南京等城市可以共享上海人才、科技、交通等各种优质资源。在成渝地区,“1+1>2”成为现实,2024年,随着重庆主城都市区与成都市双核联动联建持续深入,300个川渝共建项目年度投资超过5000亿元,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国12%的汽车、21%的动力电池实现“川渝造”。
“济青两圈”协同联动,前提是以“两心”形成“两圈”,但重点是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此,“两圈”错位互补发展十分重要。
近几年,济南强化省会城市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创研发、现代金融,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岛发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优势,强化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各自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其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2024年发展指标引人瞩目: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2项指标增速排名全市第一,9项指标贡献度跻身全市前列。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现代海洋产业加快突破,积极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两圈”联动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第一,交通连接是基础。近些年,济青“两圈”之间,已经形成陆海循环、货畅其流的局面。
从胶济铁路到胶济客专、济青高铁、济青高速“一变三”,交通不断密植,济南和青岛联系越来越顺畅。
海上枢纽和内河航运并兴。青岛港为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干线港,2024年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87万标箱,位居世界第五位,成为打通沿黄流域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形成“南来北往促流通、进江达黄强辐射”的态势。
陆上通道,济青高铁加快“公交化”运行。2024年高铁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700公里。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构建“四横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京沪高铁、济郑高铁等干线交汇,形成“米字形”高铁网,联动淄博、泰安、德州等周边城市,打造1小时通勤圈。
目前,山东陆海联运十分发达,济青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综合性开放平台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山东通过“齐鲁号”欧亚班列,成为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中亚、欧洲等地的重要货运中转地。
第二,产业合作是关键。近几年,济青“两圈”互动发展,给山东产业布局和优化带来深刻影响。
3月27日,济钢集团转型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济钢集团与江苏天兵航天科技在济南正式签署《项目战略框架协议》,填补了济南市在火箭总装领域的空白。此前3月5日,济钢集团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已正式核准批复济钢集团卫星制造项目,项目基地位于济南市高新区算谷产业园,总占地75亩,规划3年后产能可达年产500公斤级卫星100颗。
从2017年7月济钢钢铁产线在济南停产并在属于青岛都市圈的日照东港区建新厂址,到在济南重新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济钢的空间挪移和转型方展,是济南和青岛两大都市圈联动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
济南都市圈涵盖淄博、泰安等6市,重点推动济淄科创走廊、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青岛都市圈联动烟台、潍坊等4市,打造胶东经济圈,形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均超千亿。
第三,科技创新是“两圈”联动提升的活力要素。
济青“两圈”一直在全省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带头作用。在青岛,崂山实验室阶段性任务顺利完成,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运,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在济南,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投用,一类靶向抗癌新药“齐倍安”获批上市,济南超算中心算力达国际领先水平,新建空天信息、铝产业先进制造省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249家。
济青“两圈”科技创新,带动全省科技实现突破。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预计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3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5.4%。
如今,济青“两心”“两圈”在山东经济社会全局中地位日益重要。根据2024年省统计局和各市发布的统计数据梳理,2024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6万亿元,其中“两心”即济南市和青岛市生产总值之和是30247.06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30.68%,接近全省生产总值的1/3;而“两圈”即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济南都市圈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1/5以上;青岛都市圈的生产总值也超过2万亿元,也是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1/5以上。两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4万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0%以上。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其战略支点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济青“两圈”进一步互动。在加强“双圈”协同联动上持续发力,“持续”二字是要点,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事宜请邮件至www@planning.org.cn,中国城市规划网保留最终解释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城市规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