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2025沈阳城市专题——振兴发展-产业经济 正文

工业锈带焕新记:沈阳东贸库的政企联动与文脉传承

2025-07-21 16:00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一、地区价值及更新背景

沈阳市东贸库位于沈阳市东一环和东二环之间,在东贸路北侧、沈吉铁路南侧。该地区曾是沈阳市近代沈海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东工业区的重要功能板块。

东贸库是始建于1950年的新中国第一代仓储区,曾作为抗美援朝时期重要的物资保障基地,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仓储建筑群,在全国物流仓储行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0年后,该地区长期存在物流交通混乱、用地低效、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工业遗产保护也亟待解决,严重制约了沈阳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image001.jpg

更新改造前鸟瞰

二、更新策略

政企联动,综合统筹平衡。

2019年1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该地区城市更新,在项目初期集成式地完成了“土地评估收储+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工业遗产保护论证”系列工作。综合收储测算、遗产保护等需求,规划用地性质由原仓储、市政用地调整为居住、商业、中小学、公园绿地和道路用地,并保留历史建筑资源,为引领东部老城区综合品质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针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采用A+BOT模式实施,通过投资建设监管协议约定,企业方利用改造东贸库历史建筑进行服务功能配套,将改造成本折进地价;建成后,由政府出资二次装修及开办费用,企业方则发挥商业运营优势,以轻资产模式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与政府共建共管;经营期满后,项目经营管理权再移交回当地文旅集团。通过该合作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市民”多元主体的共谋共建、共治共享。

保护为先,文脉传承创新。

项目策划初期就树立了“保护为先”的理念宗旨,结合价值认定、经济测算、景观界面等多方因素考量,最终确定将位于地块中部的7栋仓库和1条铁路专用线作为工业遗产型历史建筑予以保留,其他空间作为高品质社区建设。

围绕“保得好、用得好、管得住”的目标,沈阳市组织开展了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线性空间布局、清水红砖立面及楔形壁柱、双侧坡屋顶及条形采光天窗、人字形木构屋架等核心价值要素,并从建筑、环境、功能等方面制定了“一栋一策”的保护措施,有效促进了历史建筑后续修缮、改造及活化利用。

在保护图则的指导下,东贸库保留大型仓储物流区“铁路+仓库+开放空间”的完整形态,延续红砖砌柱、木构屋架、采光天窗等“工业遗产基因”,体现建国初期工业建筑的工程技艺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场景可观、步行可游、功能可塑”的特色标志性空间。

image003.jpg

历史建筑改造前

image005.jpg

历史建筑改造后

耦合发展,营建“两邻中心”。

规划延续了东贸库地区工业遗产的线性空间肌理,围绕1条铁路专用线和7栋历史建筑设置公园、中小学、幼儿园、医养、文体等公共设施,在片区中心构成了“T字型”公共服务走廊。基于人群的美好生活向往和情感寄托,社区中心规划进一步对位新需求、引入新业态,重构“大院肌理”和“工业记忆”,将工业文明时代的“集体主义场所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探索形成了工业遗产再生与两邻社区建设“耦合发展”的新模式。

该项目秉承了共享、共治、共赢的理念,不仅实现了社区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配套需求,并辐射带动了沈阳东部地区综合品质提升。

三、更新成效

2022年6月以来,时代公园建设及7栋历史建筑修缮完成,各类服务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定期举办读书节、儿童剧、周末集市、新婚典礼等社区活动,让市民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其中,2#历史建筑改造的时代文仓高度契合沈阳“百馆之城,百座书屋”的目标计划,年累计客流超23,3780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3105人次;6#历史建筑东侧改造为英雄故事体验馆,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扬英雄事迹为主线,累计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达500余场;6#历史建筑西侧改造为时代剧场,是集文化剧场、艺术空间、文创商业和文化艺术活动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举办演出70余场;时代文仓城市公园被认定为国家级3A景区及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image007.jpg

更新改造后2#库和4#库照片

image009.png

更新改造后鸟瞰

作为辽宁省城市更新试点工程,沈海热电厂-东贸库项目以“政企联动”重塑更新动力,以“综合统筹”探索功能转型,以“工业记忆”传承百年文脉,以“空间正义”营建两邻中心,积极创造“邻”的载体,不断提升“善”的高度,广泛实施“伴”的行动--最大化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维度的价值诉求,打造致敬时代、人民至上的“最美两邻社区”,为沈阳从工业文明时代的“优秀生”向生态文明时代的“模范生”转型蝶变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