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基于新常态的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4-12-17 09:4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岳建轩

新型城镇化要聚焦“后工业化”力量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富海)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平稳较快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样城镇化也需适应新常态的时代背景。对此,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表示,新型城镇化不能同过去一样单纯依靠工业化的带动,而是要转变模式,打造以服务为核心推动力的新路径,同时完善国民基础福利建设,适应时代的新需求。

“要拿生活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王富海表示,珠三角地区曾是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最早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珠三角以其特殊的优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参与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来,从而推动了城镇化的迅速扩张。然而在经济逐步趋于稳定之后,遵循老路径的城镇化似乎已经不能散发更多能量。

因此,“城镇化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发展的路径。”他认为,不能只走老路径,仅依靠工业园区等措施带动城镇化进程;而要遵从“后工业化”发展模式。

他提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多种多样,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只是比较主流的一种。而后工业化则聚焦在服务上,细化到教育、福利等方面。值得强调的是,后工业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以GDP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考察一切的标准。

同时,对于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在城镇化方面的差异,王富海认为后工业化则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他表示,这种差异仅从现象去看是不科学的,要理解其内在的经济、社会联系,从这个角度看差距的形成也是可以理解的。“均衡珠三角地区与外围地区需要另辟蹊径,放弃只靠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的传统思路。”

他特别强调,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以北、上、广等大城市为例,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人口密度高,城市的健康运行要求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达到较高水平;而中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则要明确定位,不能盲目拔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标准。

“要吸引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如何?收入如何?财政如何?都要一一匹配,适应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王富海说。

解决“留下来”的问题是关键政府需完成两大转变

王富海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异地城镇化一直是亟需解决的大问题。以广东为例,部分已经拥有了广东户口的“新客家人”成为珠三角地区的新成员,而还有大批人还处于“暂住”状态。如何解决这批人“留下来”的问题是目前广东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考验。

他认为,对这批人采取何种办法、政策,将直接影响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的效果。如果妥善处理,将会成为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最鲜活的经验。“要制定政策把这部分流动的人稳定下来,达到‘有恒产进而有恒心’的局面,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促进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与完善,才能真正地将新型城镇化在新常态下发展起来。”

王富海指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单一财政来源,二是转变自身角色定位。

首先,政府要抛弃过去发展中出现的依赖土地财政发展城镇化的路径。过去认为只有工业化、房地产才可以发展地方财政进而促进城镇化。其实,中小城镇要留住人,需要的是吸引人的优质公共福利待遇等政策。

“中小城市的生活压力更小,环境更好,人居住舒适,这是其优点;但如何解决生存问题,才是政府需要在政策方面考虑的问题。”他指出,公共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住房、养老等福利的落实,才能促进城镇化,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政府需要有稳定、多元的财政来源。

另一个转变则是要求政府要妥善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政府需明确定位,在一定的边界内发挥作用。只有明确边界的范围,才能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高效、稳妥。在市场发挥作用时,政府需要做的是如何弥补市场失灵问题。而现在的政府管理方式是政府大包大揽,只让市场来帮忙。王富海表示,政府应放下对市场“不放心”的心态,相信市场的自我调适能力。


4/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汤海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