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城市立体更新的合肥实践

2016-06-27 10:57 来源:合肥在线 作者:王永群 李多庆

在城市发展与旧城改造上,合肥具有典型代表性。合肥虽然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但旧城区占地面积约为5.3平方千米,这种“巴掌大”的格局持续到“十一五”之前。随着人口积聚,自“十一五”开始,合肥开始了大发展与大建设并重的城市化进程。在保持大的城建基调不变的前提下,存量改造部分合肥将范围锁定在街区,以单条街道、社区甚至更小单元格——工矿厂房为单位,结合每个单元格功用和历史演化进程,实行风格迥异的改造,由此推出一批特色街区,比如,罍街、中隐于市、后街等。

合肥城市改造更新的探索,对于其他城市有哪些借鉴意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在合肥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繁华新城加剧了老城没落,倒逼老城向个性化、品质化更新

人口快速增加,但人居环境、道路交通等市政公共设施难以满足市民需求,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城市特色不够明显,对外知名度和对内辐射力不高,合肥城市突围势在必行。拐点在2006年,以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为代表的“三大战略”在当年启动,一直以来合肥以低水平向四周缓慢延伸拓展的进程被打破,以滨湖新区为代表的新城区建设“一天一个样”,这一变化持续到十年后的2016年,滨湖新区拿到“准生证”,迈进了国家级新区序列,新区的面积达491平方公里。

此时,对老城区的局部或整体、有步骤地进行改造和更新,在保存城市传统建筑文化肌理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与进步,赋予老城某些新的功能,以改善人们居于其中的生活、服务和休闲等条件,一句话,盘活老城格外重要。

“国务院刚刚批复的新一轮合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合肥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新定位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熊建辉说,老城更新的目标是精品城市。

“越发展越麻烦”,更新比新建难

为鼓励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合肥市政府出台的《合肥市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表明,2013年~2016年,该市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商业街区称号的,市财政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特色商业街规划设计、升级改造、功能完善、业态调整、配套服务、环境整治等实际投资额,市财政给予20%的补助;对新建或改造完成投入运营的市级以上特色商业街区在宣传上给予支持。

在政策激励下,合肥四个区、三个开发区按照“一区一特色”、“一街一特色”的原则,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各地特色和现有的基础条件,纷纷上马特色街区。目前,合肥各类特色街区达300多条,获得市级以上称号的各类特色商业街24条。其中获得国家级称号1条,省级称号9条,市级称号14条。

“现在各个城市都在上马特色街区和特色小镇,特色不特色,关键要看制度设计。对政府来说,如果没有大量民资进入,单靠国资,相当于杯水车薪,而不改造会越发展越麻烦,后期改造成本更高。”老旧街区改造运营“老江湖”刘振伟解释说,越发展越麻烦有四个方面:一是产权多元化,整体规划难;二是业态变化更难;三是安全环评问题不能集中解决;四是精准定位难。

老旧小区改造与特色街区建设并重,立体式推进城市更新

“当前,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将城市建设的工作重心从量的扩张转向量质并重,在‘品质’和‘特色’上下更多功夫。合肥将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理念思路,挖掘传承、弘扬好历史文化遗存,保留好城市记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精品道路和特色街区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能够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城市特色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支撑,合肥将进一步精心打造。”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改造与更新并重,以此推进城市更新。目前来看,合肥的做法更为宽泛,不单单从更新入手,而是将整个城市品质提升作为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

文化与经济共舞,特色与乡愁并重

北京有南锣鼓巷,上海有田子坊,成都有宽窄巷子……这些文艺青年扎堆,聚集了艺术沙龙、创意工作室的文艺圣地,前身都是破烂的城中村。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城隍庙,合肥在改造时,对这一区域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群给予了修复,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使其作为城隍庙的“延续”。

“三年多来,仅仅在经济方面,罍街至少实现了四个功能。”合肥滨投商业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锐锋对记者分析说,一是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有效拉动消费需求;三是完善城市区域功能;四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与持续税源。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城市更新的“经济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