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喀什老城改造记——既保持历史风貌的原生态,也保持生活方式的原生态

2016-08-04 08:5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明方 李亚楠 胡仁巴

改造前后的喀什老城区阿图什巷。

喀什市外宣办供图

旧城改造堪称“老大难”,喀什是座千年老城,历史文化名城,改造更是难上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个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城市街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喀什老城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喀什老城改造,人称“被围观程度最高”的改造工程。

如今,历时5年,喀什老城核心区改造已经完成——

往昔破旧的老城不再是一座险象环生的危城:年久失修、层层叠叠的土屋,结构更加坚固、能抗8.5级地震,巷道更宽、打通了消防救援通道,“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的生活尴尬一去不返。

而老城依然魅力独特:还是一样的建筑风格、一样的历史街区、一样的民俗风情、一样的传统店铺,成为新疆唯一的国家5A级历史人文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其经验“值得推广”。

大规模的老城拆迁改造,没有出现一起越级上访事件:作为喀什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老城区改造,除了核心区,还包括外围27个片区,涉及49083户、22万人;但从喀什地委信访局的记录来看,改造实施以来,没有发生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也没有发生一例到自治区、北京上访的事件。

“被围观程度最高”的喀什老城改造,如何赢得“围观者”点赞?

一座危城

游客眼中的美,居民心中的痛

喀什,古称疏勒,全称喀什噶尔,古丝绸之路上一座风格独具的千年古城。1986年,喀什成为新疆第一个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

矗立在吐曼河边,几百条弯弯曲曲、幽深静谧的街巷,一座座古朴的维吾尔特色建筑……作为维吾尔族建筑智慧的结晶,喀什噶尔古城最迷人之处在于她将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承载和留存下来。徜徉在喀什老城,仿佛历史和时间都已凝固。

但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与当下的生活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喀什老城就成了“游客眼中的美,居民心中的痛”。对于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来说,安全隐患和生活上的不便时时困扰着他们:喀什市基本地震烈度为8度,属高地震烈度区的城市。层层叠叠的生土房屋,险象环生的过街楼、半截楼,纵横在地下、有安全之虞的地道,都让老城悬在危险的崖口上。

在被作为遗址公园保留下来的喀什高台民居,仍可看到老城改造前的样子:600多座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房屋在400多米的高坡上铺陈开来,巷道最宽处仅6米,窄处不过1.5米,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无法进入,消防、疏散、救援无法实施。

1902年的那次地震,至今仍是老城居民的梦魇。90%民房倒塌,500多名居民伤亡,蜚声中外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也未能幸免,寺前的寺门塔楼遭到严重损坏,墙体裂开大缝……“除了我和你姑姑,全家人眨眼工夫都没有了。”阿不都热苏力·西里甫至今记得父亲给他讲述过的那场灾难。2010年老城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前,喀什老城基本上是在那次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而成。

原本就不稳当的土木结构房屋,经过百年风雨的洗刷,大多岌岌可危。一旦感到大地晃动,居民们就会往房子外面跑。68岁的阿布都拉·阿不都外力一家在喀什老城恰萨街上住了三代,他说:“一地震,老房子的木头梁柱吱吱嘎嘎响,眼看着就要倒下来,墙上的土块也往下掉,不管穿什么我都会往巷道里跑,还曾经看到没有穿裤子的人从家里跑出来。”

地震并不是威胁老城的唯一因素。“下雨、下雪就是无声的命令,街道办干部用桶、盆帮着居民把积在巷道的水弄出去,不赶紧弄出去,就会泡坏墙体,雪会压塌房屋。路太窄,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来,只能眼睁睁看着房子一烧一片。”老城改造之前,街道办的干部们没少操心。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这句在喀什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老城居民苦不堪言的居住状态。

老城改造前,居民家家户户没有上下水,吃水靠担,废水靠泼,一遇上雨雪天,整个巷道里泥泞不堪,人根本无法下脚。由于空间狭窄,很多老城居民的卫生间都是在房顶上用木板围起一个简易围栏,方便之后用土掩埋粪便,最后由农民回收用作田里的肥料。生活上诸多的尴尬和不便,让这座亲情、友情、乡情浓郁的老城,在身居其中的人们眼里失却了色彩。

一大突破

一户一设计,守住原生态

老城必须改造!喀什上下形成了共识。但怎么改,大家都犯了难。面向全疆的设计院招标改造方案后,很多技术专家给出相同的结论:老虎吃天,太难了!改造既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要让老百姓满意,这确是一个棘手难题。全部外迁,老城居民答不答应?原地重建,如何规划?拆迁补偿,如何定标准?没人能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从喀什地区到喀什市,再到街道办事处,由一把手挂帅,层层建立领导指挥机构。主抓改造工程、时任喀什市副市长的徐建荣,索性将办公室搬到指挥部,整天“泡”在工程现场。

“您对老城区改造总体规划有何看法?”“您认为老城改造应重点考虑哪些方面?”40多个工作组的干部挨家挨户登门发放了两万张入户调查问卷,又走家串户了解居民的住房现状、生活来源、家庭状况、就业情况等。地、市领导多次召开居民大会,面对面聆听居民意见。

老城恰萨街道古扎尔社区的花盆巴扎改造规划图设计好后,张贴在巷口征求居民意见。那是一块画着现代化住宅小区的广告牌:六层火柴盒式的建筑整齐排列,一辆辆汽车沿街而行。

“这个‘火柴盒’不是我的家!先把牌子摘了再和我谈。”世代靠开旅店为生的居民吾拉音·赛买提扭头走了,其他住户也跟着走了。

徐建荣一个人尴尬地在广告牌下站了很久。他想起一次座谈时,有位居民代表说:“我们相信政府,但家里有十几口人呢,没有一个人是拿工资的,这个房子改造完了,政府安排不了工作,生活咋办?”

徐建荣心里一下亮堂了:改造的思路得变!既要让居民住好房子,又要过好日子!既要保持历史风貌的原生态,也要保持生活方式的原生态!

第二天,他把图纸摘了下来,带着喀什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等人,到了吾拉音·赛买提家里,问他想要的家是什么模样。吾拉音·赛买提比划着说:“住在‘火柴盒’里,来我店里的客人往哪住?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这家旅店难道要毁在我的手里?”

果然,徐建荣的思路没错:老城居民世代延续的居住、经营都在家中的生活方式,不能因为改造而中断。

吾拉音·赛买提对“火柴盒”新家的质疑,和其他各种渠道汇聚起来的民意,逼出了喀什老城改造的重大突破:一对一设计,当地政府与核心区每户居民面对面共商房屋改造方案。

设计师们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一对一设计的图纸出来了,家家户户各不相同。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看完设计图上的比例尺、直线、折线、阴影、层高等,居民们一脸茫然:看不懂!因为看不懂建筑图纸,居民对自家的图纸不认可,更担心政府利用这种图纸缩小自家的住宅面积,都拒绝在图纸上签字。

就在此时,画家韩冬从乌鲁木齐赶来了。他以素描的方式,把居民的住宅整个儿画了出来,还画上了居民家的挂毯、孩子和老人提水的样子。浓郁的维吾尔族民居风格和生活情趣跃然纸上,令屋主眼前一亮,指着图纸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家!”看着“手绘效果图”,居民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设计中,与专业人员协商设计,反复修改,有的设计方案甚至修改了60多次。

韩冬和几位画家早出晚归,描绘老城最后的窄巷、土屋、过街楼、风格浓郁的民居,提炼老城的风骨、神韵,最终绘出5万多份个性化设计方案,老城居民们高兴地在图纸上签了名。

改造工程终于推进到拆迁阶段,但意外又发生了:一些居民开始阻挠施工队拆房。这些居民家经过几代人的建设,留下不同时期的文化符号。如果用新的木雕来装饰新居,虽然会光鲜亮丽,但祖辈们留下的痕迹也会随之荡然无存。

揣摩到屋主的这种心思,政府又对方案作出调整:鼓励居民自己拆房,把原来的门窗、梁柱等用在新居上,既保留老街区的风貌,还减轻居民的压力。政府再统一把所有房屋外墙用新材料刷成老城千百年来保持不变的土色,将老城的“土气”传承下来。

一场考验

真心“调众口”,感化“钉子户”

俗话说“众口难调”。一个涉及22万人的大工程,没有“钉子户”是不可能的。在花帽巴扎开店的麦麦日夏提·阿布都拉老人,就是出名的“难缠”。

“政府怎么会给我拆了房子免费盖呢?我才不相信!别想骗我!”麦麦日夏提老人气愤地对着那些正准备改造的人说,“你们就傻瓜一样等着房子和店面消失吧!”

作为亚瓦格街道办老城改造办公室主任,迪力木拉提每天都去巴扎里给商户们做思想工作。很多人已经加入同意改造的行列,拆除了自家房子,但麦麦日夏提就是躲着他们。作为花帽巴扎中的年长者,他的态度也影响了一部分拿不定主意的人,拖慢了老城改造的进度。

其实,麦麦日夏提担心的是花帽巴扎会在这次改造中消失不见。对于世代生活在此的花帽手艺人来说,他舍不得这条街道。“这条街道可是老城区曾经最繁华的地方。对于这里的人来说,这个巴扎不仅是一种生机,更多的是一种荣耀。如果拆除不建,或者将花帽巴扎迁进楼房里,那不仅这个花帽巴扎会消失,就连他们的生活和这门手艺都不会存在了。”老人成了坚定的反对者。

迪力木拉提和老城改造办公室的干部每天来找麦麦日夏提,给他讲政策:改造后,不仅花帽巴扎还在,而且会更加繁荣。边说边帮着老人整理图马克、搬东西,或者带他去那些建好的和正在建设的新店铺里看看。就这样整整两个月,慢慢地,老人被感动了,他举起榔头,将自己店铺的一面墙砸了下来,同意改造。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一封给老城居民的信,帮助老城改造办的干部给其他居民做动员。

如今,崭新的花帽巴扎呈现在他眼前:硬化的道路,漂亮的店铺,还有可以展览花帽的广场,原来繁华的花帽巴扎繁华依旧。

当帕夏古丽·赛迪尔丁再次走进花帽巴扎,街边商铺主人们会热情招呼:红衣服主任来了!很多老人赶来握住她的手问好。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瓦克老人还把她拉进自己家,端上了茶水。

“当时为了改造,我跟你们可没少吵,怪不怪我?”

“是我们不懂事嘛,你是为了我们好。好人会永远被记住的,我们现在做礼拜的时候都要祈祷你们健康平安。”

看着这亲热的场面,很难想象改造过程中的剑拔弩张。当时,帕夏古丽是亚瓦格街道办事处主任,喜欢穿红衣,说话做事都不拖泥带水,有股泼辣劲儿。在拆旧房子的时候,天天盯在现场,就怕出什么意外。“有些人就不理解,在背后说,就是那个穿红衣服的女人把我们的房子拆了。”

帕夏古丽清晰记得,改造开始试点时,她给居民们做思想动员,气愤的阿比丹大妈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拆掉自己的房子?言语间,她一把推得帕夏古丽坐在了地上。

当街道办主任之前,帕夏古丽当过多年的喀什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这个快人快语、精干利落的女干部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

中午回到办公室,帕夏古丽趴在桌子上哭,午饭都没吃。“接下这个工作,怕是捅了个马蜂窝,一不小心,可能会把自己给蜇了。”但她转念又想,“他们是群众,我是党的干部,这些眼泪和委屈,只能自己吞了。”

在帕夏古丽等干部的努力下,试点片区按期改造完毕。在回迁仪式上,干部和居民们载歌载舞,帕夏古丽拿着话筒一边转着圈跳舞一边招呼围观的群众参与进来。突然,她愣住了:对面那位不就是当时把自己推倒在地的阿比丹大妈吗?四目相对,帕夏古丽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还没等她反应过来,阿比丹大妈突然扇起了自己耳光,一边扇一边流泪:“好姑娘,你是为了我们好,我当时还打你,现在这张老脸都没地方放呀……”

帕夏古丽赶紧拉住了阿比丹:“大妈你可不能这样,你们过上好日子,我也高兴!”边说边拉着阿比丹汇入了欢快跳舞的人群。

老城改造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此需要拓宽巷子、打通救援通道,在拥挤的老城再挤些公共空间出来。这就要求得有一部分人迁出去,才能为下一步改造腾出空间。但是,谁去谁留呢?

基层干部在入户调查中发现,在老城核心区,20%以上的居民一家人住着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这么狭小的空间里,三世、四世同堂很常见。能不能动员这批居民搬迁出去?

“一户一置换”的方法应时而生。对那些原居住面积小、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外迁户,采取以旧换新的安置办法:凡是愿意外迁的居民,原来住房面积小于50平方米的,政府免费为其提供一套50平方米的新居,若原来的住房比新居大,则按照超出的面积为房主补偿。

这项政策一下化解了停滞已久的外迁安置工作,搬迁的居民热情高涨。吐尼沙汗大妈从自己原来只有18平方米的漏雨土屋搬到了50平方米的新房,第二天早上起来,她就急着要回老城。孩子拉住她的衣服,她大笑:“我只是想回去给老邻居们讲讲这里的好日子,房子里这么暖和,上厕所也不用往外跑了,还能洗热水澡,让他们也快点搬过来吧!”

一个范本

一样的民族风情,不一样的生活

张春贤就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后不久,就专程来到喀什,实地调研指导老城改造。他环顾老城的房屋、院落,对规划、设计专家和随行的地、市领导说:“一定要多入户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赞成的我们就搞,群众不同意的不强行推进;要把改造与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真正把喀什市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办成德政工程和文化传承工程,把民生大事办实办好。”

现在,改造后的老城依然保留着古老喀什的民族风情。老城庭院式的古朴民居,热闹的巴扎,淳朴的手艺人,每一条街巷,都在讲述着老城顽强的生命史诗。土色的磨砂砖墙和明快的绿色蓝色墙体间或出现在游人面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元素。老人们靠着土色水泥墙,弹着古老的热瓦普;女人们穿着鲜艳的艾德莱斯绸裙,笑眯眯地绣织着花帽;男人们在作坊里制作着家什,原始的铁皮火炉、手工陶器、木器、刀具、乐器等令人目不暇接;孩子们在巷道里追打嬉闹……

“喀什旅游,世间独有。”这句老城景区的广告语,深深地拨动着游客的心弦。2015年7月,喀什噶尔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景区,给当地居民发旅游财再添一把火。

古丽茶坊,米尔阿迪力·阿不都艾尼站在柜台后面安静地沏着茶水,在老城逛累了的游客们三三两两散坐着,轻声聊着天。2014年大学毕业后,米尔阿迪力便和朋友合伙租下了老城里的一间房子,开起了茶馆,“一天能来六七拨客人,生意还可以。”

老城另一头的花盆巴扎里,31岁的阿热普·阿吉和29岁的阿迪力·阿吉兄弟俩忙得抽不开身,“如果我爷爷看到现在的变化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现在7口人住着上下两层十几间房,卫生间、展品间、办公室、烧陶间、卧室、餐厅……很多人都羡慕我现在的生活。如今5A级景区挂牌给我们这些花盆巴扎的商户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意,一天最多能收入4000元。”

本来拥挤不堪的老城,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外迁挤出了一些公共区域——活动广场,包括百姓大舞台、小型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绿化带等。老城人闲暇时不再蹲在马路边了,而是有地儿玩、有地儿转了。居住环境大大美化,老城区紧随时代步伐,融入现代化生活的潮流之中。

而在外围片区的改造中,打造了多条“一路一景”特色街区,如地毯一条街、花帽一条街、铁器一条街、手工艺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等。这些特色街区充分保留了老城区的原有形态、建筑风格、民俗文化、人文风情。

在老城居住了50年的买买提艾力·苏力坦,站在小巷里自愿给游人当导游。他手指自家的院子说:“新建的房子外观和以前的房子一样,但是抗震了,还通了天然气,街道也变宽了,消防车可以开进来了。”

老城改造成功,最高兴的还有参与这项工程的数千干部。作为老城改造的直接参与者,时任喀什市委常委的艾萨江十分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干部们承受的压力和风险。作为在老城改造中冲锋陷阵的少数民族干部,他曾被居民当面指责。“老城改造,对老城居民来说是从没有过的事情,他们不理解甚至怀疑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做好沟通说服工作。我的手机号码是公开的,哪个居民有疑问,随时都可以给我打电话。后来我工作调整到疏勒县当县长,还经常接到他们的电话。”

“群众满意就干,群众不同意绝不强行推动!”曾在喀什老城改造一线工作多年的喀什市迎宾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光明告诉记者,由于坚持把所有问题都化解在基层,在大规模的喀什老城拆迁改造过程中没有出现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喀什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在改善民生和保护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既没有改变老城区旧有的格局,也没有破坏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堪称一项德政工程。”一位城建专家由衷地为之点赞。

“喀什老城区保护综合治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疆的关怀,深得喀什市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力体现。”喀什地委书记曾存表示,喀什老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后,可以帮助万人就业,还将吸引大批游客,推动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县市景区景点,盘活整个南疆旅游资源。

如今,一个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喀什老城赫然竖立在世人面前,得到世界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赴喀什老城区考察后表示:“喀什老城区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肖金成:完善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