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西安从 “四维”入手促城市治理“四力”提升

2016-08-15 09:25 来源:《西安日报》

西安市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将提升功能、强化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建设作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在城市治理方面,西安多年来通过划定城市边界,限制中心城区扩张,持续进行公共交通、高速路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城市特色更为突出,宜居宜业程度大为提升。但是同时,我市在城市品位彰显、区域合作、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下一步有必要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推动:

从高度入手:对标先进城市,提升城市“更新力”

国际性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发达城市往往从顶层设计入手,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系统规划,找准城市发展定位和路径,从而凝聚推动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集约化利用的系统条件。在城市治理方面具体表现为:通过实施科学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推动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并基于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城市精明发展的新思维,倡导建设“紧凑城市”,以满足特大城市治理和发展转型提升的战略需求。按照在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要求,西安城市治理品质建设有条件、有必要也最有可能以国际性城市的标准实现突破,并产生综合效益。下一步需从长计议并持续推动:

一是优化城市开发格局。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持续完善“一主三副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生态绿楔嵌入的方式严控城市中心区规模。打造集约紧凑的城市空间格局,引导和推动中心区的再开发与改造,完善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浐灞新区等区域城市服务功能,加强信息化系统和商贸、娱乐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居住、办公以及就业的平衡。稳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强调邻里导向的开发模式。

二是采用复合用途开发模式。以“窄马路、密路网”为理念,通过增加路网密度,提供更多交通路径选择和具有商业价值的外向临街界面,建设“小马路、小地块、小退界、小转角、小绿地”,打造城市人文尺度街区,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改善公交基础设施,在都市中心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设轻轨和快速公交、地铁等大运量公共交通,加强各类公交系统之间的互补关系,形成大都市区多模式交通走廊,试点建设绿道、自行车快线。

三是打造城市品位空间。对城市衰退区、暂停开发区域、棕地等区域进行科学评测,引入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中心、小型博物馆和文化创意空间等设施,恢复中心城区活力;建设城市“微空间”,打造居民日常活动和交流的小场所,如小广场、小公园、小餐馆、咖啡厅和休息亭廊等,建设充满人情味和暖意洋洋的城市。梳理城市传统饮食、工坊资源,启动“百年小店”工程、开发“嫽扎咧”的小吃店、小书店系列,推动小型众创空间发展。

从广度入手:在内部加强治理的基础上,同步提高区域“融合力”

西安未来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空间体量、经济规模、文化影响力、区域带动力都需成倍提升的城市,更是一个应该在世界城市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西安的城市治理必须面向内部和外部同时发力,在以高标准进行内部建设时,从全球范围谋划区域合作、城市合作的思路,为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宽发展道路:

第一,拓展城市外交功能,构建多元化国际城市协作平台。一是充分发挥和深化友好城市功能,在综合梳理相关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合作信息和资源基础上,根据城市特色、产业基础、合作前景预判等分类制定合作构想方案,开展差别化对外合作。二是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强化与一些具有紧密政治经济联系的关键城市、重点城市的联系,提升共同认同,把一些示范项目向纵深发展。三是积极参与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等城市间国际合作组织,参与世界城市发展问题及公共问题讨论。四是充分开发欧亚论坛功能,运用、运作好这一国家重要的会展品牌。制定欧亚经济论坛可持续发展规划,明确论坛发展的5年任务和3年行动计划,提升常设机构级别,建立由专管市长牵头的协调机制,加强与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第二,与周边发达经济区建立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机制。发展铁路、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构建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形成覆盖全国的商贸物流流通网络。依托西成高铁、西渝高铁建设,规划川陕渝三地在旅游、文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合作;依托西兰高铁建设,开启环境保护、旅游、交通和人力资源等多项专题合作,构筑超越信息交流和简单互动向政策协调的合作机制。

第三,在关天经济区和大西安区域形成协调发展氛围。主动联合西咸、咸阳两地申请省上对大西安区域进行统筹推动,建立起各居其位、各有所长的合作网络。引导大西安产业发展从“竞争”向“竞合”模式转变。

从丰度入手:突出个性表达,着力塑造城市“影响力”

丰度既指城市个性展示的丰富程度,又指城市向外传递的风采气度。丰度是在城市治理领域体现城市品质、品位,展示城市影响力和活力的重要维度。西安的历史身份和区域地位,决定了西安拥有“文明窗口,国家脸面,区域核心,战略支点”等多重作用,西安的城市治理必须在多重定位中实现突破:

一是塑造文化品牌。从城市广义设计的层面切入,推动国家文明形象建设,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依托秦岭山水环境,筹建世界文化论坛,承担传播和传承华夏文明的历史重任。打造西安东部史前文化遗址带,推动大形象塑造。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二是突出古都风韵。在城市建设上始终保护古城的格局和肌理,展示古都特有的山川地貌环境;积极探索和实施周、秦、汉、唐大遗址保护工作,完善大遗址保护的“西安模式”;对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街道肌理、传统作坊等进行保护恢复和提升改造;加强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和载体建设,把西安打造成符合世界古都文化身份的博物馆之城;建构面向世界的华夏文明和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体系,完善西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标识系统。

三是构建和谐城市。突出文化在社会治理上的“软治理”功效,挖掘传统文化精华,针对青少年、城乡社区、社会团体、政府机构等,策划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文化传统的活动载体,使古城西安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走在前列。另一方面,建立系统的、常态的、仪式化的文化品牌运作机制,推动城市价值观弘扬,培育公共精神。建立网上议事厅、市民圆桌会、市民体验日活动、公共图书馆开放等,使市民与城市紧贴在一起,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促进城市文化气质的转变,促进城市公共价值的产生与传播。

从深度入手:采取综合模式,提升城市管理“创新力”

从已有的城市治理模式和工具的角度看,推进城市治理改进的手段,既有系统的治理模式的变革,也有局部的城市治理工具的运用,更有治理理念的转变,下一步西安在城市治理品质的提升中有必要从以下角度切入,实现自我更新:

第一,探索以公众有序参与为核心的“参与式治理”模式。一是落实电视问政、电视论政、网络问政等工作的长效化运作机制,对每期论证主题进行民意调查和系统规划,将问政纳入改革政府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二是针对城市治理方面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问计于民”活动,运用全媒体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报道,促成汇聚政府、民间智慧的施政建议。三是成立由社会人士担任委员的西安城市治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为市民有序参与城市管理的政策过程提供制度化渠道,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四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动社会服务向“线上”转移,适度合理地向多元主体放权,并注重对“没有管”和“没管好”的“线上”和“线下”领域严格加强监管职能,整合监管力量,构建有效的监管网络。

第二,信息化引领,稳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搭建和扩大覆盖城乡的网络化信息平台,促进“数字公平”。建设西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云中心和城市公共服务云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应对城市庞大复杂的社会管理信息,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协同应用,改进基层需求与问题调查、电子政务、决策评估、风险预警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实现政府资源的集中、共享和开发利用。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不断完善公共参与的渠道和平台,包容性接纳进步的声音和意见,加强舆情引导和社会互动。

第三,推进“软法治理”。通过“市民公约”形式确立市民或社会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规则。如武汉《广场舞文明公约》《地铁文明公约》洪山区与辖区高校携手倡议的《洪山宣言》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作者系市社科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城市更新的“经济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