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厦门20年难升直辖市 地位尴尬

2014-07-01 09:39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韩雨亭

“厦门将升级直辖市”的传言再起。6月20日,一家网络媒体发布消息称,中央决定厦门市将升格为“直辖市”,目前相关申报资料已经递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等待全国人大的讨论通过。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传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厦门成为“副省级”城市后,“直辖市”传言从未间断。

但梦想离现实很远。“无论是在5个计划单列市还是15个副省级城市里,厦门土地面积和经济总量都是最小的,我认为不具备直辖市基础。”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说。

中国近些年唯一增加的直辖市是重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中央决定建设三峡工程。

无利不起早。这则传言的背后,有着某种隐秘的社会心理逻辑。“厦门经济可能太长时间像‘温水煮青蛙’,人们希望能有所改变。”厦门市政府经济部门的一位官员说。

厦门作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其角色一直很尴尬,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社会发展上,它都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深圳。即便是在福建省内,就经济总量而言,厦门多年来一直排在泉州、福州之后,位列第三。

厦门长期以来都受制于狭小的经济腹地。如何拓展和延伸区域版图,一直是厦门想着力解决的难题。这些年它也一直向周围扩张,力图构建“大厦门”。

尴尬的特区

上个世纪80年代,厦门一跃而成为中国四大经济特区之一。

地处东南沿海,毗邻台湾,拥有天然良港的厦门,曾经梦想建造一个中国的“自由港”。

这个构想始于1981年,当时泰国华侨李引桐向福建省委建议把厦门变为的“自由港”。该建议获得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重视。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期间,项南向邓小平提出将厦门特区扩大到全岛和变成自由港两点建议。

1985年,国务院批复的“85号文件”同意厦门“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1994年,厦门还特地建立了一座高崎联检大楼,目的就是把岛内拦截起来,以便“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但15年后的2009年,由于“自由港”政策的夭折,联检大楼没能逃脱被拆除的命运。

高崎联检大楼似乎也成了厦门特区命运的象征和隐喻。它在几次历史关键节点上都未能把握住机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石化大王王永庆密访大陆,拟定了“海沧计划”,计划在厦门海沧投资70亿美元,建造一个石化王国。最后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该计划流产。这是厦门自特区成立后的一次重大机遇,如果该计划顺利实施,厦门的命运极有可能被改写。

在利用国家政策推动特区发展方面,厦门主政者要比深圳保守和谨慎。厦门没有大胆“先行先试”,这让它在起跑线上就“慢了一大截”。

对厦门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几乎是无所作为的十年。这十年造成的差距,让厦门和深圳相比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

厦门不是孤例。当年中央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真正取得举世瞩目成功的唯有深圳。

厦门的努力

但厦门仍在努力。

为了拓展特区的经济腹地,厦门一直在“扩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务院批准厦门在岛外成立海沧、杏林、集美3个台商投资区,享受特区的经济政策,面积从131平方公里扩张到550平方公里。2010年,国务院批复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将岛外的集美、海沧、同安、翔安4区纳入特区范围,特区面积陡增到1573平方公里。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头的厦门,先后宣布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航运中心”……

这些举措为厦门添加了活力,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局面。如果想要获得飞跃式发展,唯有中央对厦门进一步“松绑”。“直辖市”传言从某种意义上也迎合了厦门当地官场和民间的社会心理。

除了直辖市,还有自贸区的梦想。2013年,上海自贸区建立不久,厦门当地的专家和学者就迅速提案设立自贸区。

“当时国家相关部门对厦门申报自贸区十分支持,尤其是国台办。”丁长发说。

未曾想局势很快发生改变。由于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也不甘落后,均提出享受“自贸区”或“自由港”的同等政策,最后福建省政府为了平衡各方,将三个地方捆绑在一起,打包成了福建自贸区方案。

打包后的方案提高了审批通过的难度。面积跨度太大,上海自贸区总共才28.8公里,福建自贸区仅平潭就392.92平方公里。

“即便是捆绑起来,中央也要考虑,给你福建,别的地方要不要给呢?”福建省政府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永健此前曾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丁长发也认为:“审批通过的可能性极小。”

经济地产化之过?

这些年,为了让厦门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本地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案,无论是厦门自贸区,或是两岸智库倡导的“厦金自贸区”,抑或是其他方案,目的只有一个:获得新的增长极。

丁长发认为,目前制约厦门发展的不仅来自传统体制“天花板”,也来自厦门自身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厦门形成了以出口和吸引外资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这种过度依赖外资的经济模式也存在潜在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对厦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厦门GDP增速下降至11.1%,2009年GDP增速下降至8%,在福建省各地市排名居末位。

“厦门产业结构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外资企业比重太大,国企也很好,但民营企业没有发展起来。这造成的后果是,政府有钱,税收也不错,GDP也增长,可是厦门本地居民收入却始终没上来。到厦门购房置业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丁长发说。

“目前,厦门最麻烦的问题就是经济房地产化倾向,不仅把所有资金都吸附到里面去了,而且把人才都挤出去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兴祥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近几年,房地产对厦门经济增长一直很重要。厦门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厦门房地产投资531.8亿元,在三产投资中的比重达到50.2%。2014年5月,厦门不断拍出“新地王”,在集美区土地拍卖会上,集美建设公司以4.57亿的价格拍得了一宗5.6万平方米的小地块,溢价率为35.6%。另一宗总建筑面积达24.3万平方米的地块,被厦门国贸地产公司以31.96亿元拿下,楼面价13135元/平方米,溢价率60.4%,成为集美区新地王。

“厦门不可能像深圳,也不可能跟北京和上海相提并论,这座城市的核心驱动力还是制造业。但问题是,房价如此居高不下,如何留得住人才?高级人才政府可以发补贴,但那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产业工人怎么办呢?举个最简单例子,戴尔公司是最早来厦门投资的,但是近几年一直都想离开厦门,厦门市政府再三挽留。即便如此,戴尔已将部分业务迁到了重庆和成都。为什么?因为人工成本太高了。”丁长发说。

产业之困

厦门拥有电子、石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但在产业发展方面,始终没有清晰的图景,既没有像青岛海尔、青啤那样可发展成为行业里的巨头,也没有像邻居泉州那样由庞大民营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即便曾经最具代表性的厦华电子,也在2014年初黯然落幕,沦为一个“壳”公司。

丁长发说,厦门电子产业始终未能做起来。如果产业链形成了,对地方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拉动。江苏昆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一座县级市,GDP跟厦门差不多,其中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吸引了台湾电子产业链。

厦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经历了漫长的阵痛期。

2010年,以厦门大学教授林民书为组长的十多位专家完成了《厦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研究》的课题研究,明确指出了厦门的不足。

仅从用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规模而论,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只有厦门2008年的GDP未达到2000亿元,居最后一位,且与倒数第二的西安有630亿元的差距。该报告还指出,人均GDP更能反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厦门2002—2007年人均GDP增速仅为3.52%,是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最低的。即便把厦门放到整个海西地区作为参照,情况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生产和工业总值的增速已落后于海西20个城市的平均水平,处于“倒数”的状态。

近几年,厦门市政府开始启动经济转型“升级”,希望用高科技取代传统的制造业。

尽管高新技术行业正在发展,但并未取得想象中的成绩,加之传统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迟缓,对厦门财税收入等压力很大。

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进一步扩张生存空间和延伸经济腹地,厦门一直在积极推动厦门、漳州和泉州的“同城化”,但因三方利益诉求完全不同,各有算盘,同城化只能原地踏步。

在厦门当地的学者看来,如果厦门想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并不一定要靠遥不可及的“直辖市”,而应该继续在两岸关系上下功夫。

2014年6月,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上,建立“厦金自贸区”的构想再次被提出。

丁长发在自己的课题中也提出两岸共建“厦金特别市”的构想。

他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关键是要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也就是说要有中心城市强有力的带动。这一点恰恰也是福建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弱点,而建立厦金特别市,可以形成一个超强大的中心城市。届时,这个“厦金特别市”就会扮演“自由港”、离岸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两岸“三通”的转运中心,将会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