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国大都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判

2016-10-28 09:12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5年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热点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和特色小镇。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大都市,反而呈现出波澜不惊的新常态。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无论是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还是异军突起的特色小镇,都无法脱离大都市而独立发展。大都市不仅是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和磁极,也是特色小镇建设最强有力的支撑和依靠。持续研究和准确评价我国大都市的发展,对于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都市的最新数据与发展态势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指出:

1.2015年我国大都市的最新数据统计和分析

从2015年的最新数据统计和分析看,我国大都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

(1)在经济上看,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67万亿元,而我国36个大都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277824.9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1.06%。

(2)在人口上看,目前我国总人口近13.7亿,而我国36个大都市2015年的常住人口高达30913.08万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22.56%。

(3)在城市建成区面积上看,目前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共计为39478平方公里,而36个大都市的建成区面积高达19060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8.28%。

2.我国36个大都市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态势

据2015年中国大都市发展的基本数据情况,可以得出我国36个大都市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态势。

(1)在经济总量方面,上海、北京和广州占据前三甲,但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尤其是上海和北京的数值,与我国2015年GDP(6.9%)增速基本持平,相反却是贵阳、拉萨、乌鲁木齐和合肥的经济增速占据了前三名(乌鲁木齐和合肥并列第三)。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的大连、沈阳、长春三座城市经济增速不仅在大都市群体中排名垫底,还远低于全国的GDP增速,意味着东北经济振兴依然任重道远。

(2)在人均GDP方面,深圳、广州、南京领跑36个中国大都市,依次为157985元、134066元和118171元;排在最后的三个城市分别是海口、兰州和哈尔滨,分别是52501元、56972元和59027元。北京和上海分列第八和第十,分别为106284元和103100元,这也是很值得关注和反思的。在人均GDP增速方面,贵阳、重庆、西宁和南京(西宁和南京并列第三)表现最佳,而大连、天津和沈阳则排在了最后的位置。

(3)在人口总量方面,重庆、上海和北京毫无悬念地位列前三,其2015年底常住人口依次为3015.55万人、2415.17万人和2170.5万人。拉萨、银川和海口的人口总量最少,分别为53.03万人、216.41万人和222.3万人。在人口增速方面,济南、深圳、广州增长最快,大连、哈尔滨和上海排名最后并均开始面临负增长的问题。

二、中国大都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及人口、经济排名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科学研究部主任刘新静指出:

以《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框架(2016版)》为评价标准,以《中国大都市数据库(2016版)》为数据支持,采用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研究方法,得出我国36个大都市在2012至2014年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单项排名情况,为相关部门和城市决策提供参考。

1.中国大都市综合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从横向比较上看,从2012年到2014年, 我国36个大都市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是北京、大连,差距悬殊且逐年拉大,说明大都市内部两极分化情况比较严重。

(2)从纵向比较上看,除了个别城市,其他大都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得分逐年提高,说明绝大多数的大都市在发展上呈稳步上升态势。

(3)从发展趋势上看,出现了相对固化的特点。从2012年到2014年,前六名均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南京和武汉,且北京、广州连续三年居第一、第二。处在垫底位置的城市基本固定,主要是大连、宁波、福州、石家庄。

(4)从主要影响因素看,城市行政级别对我国大都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如青岛、宁波、大连等副省级城市与省会城市、直辖市相比,仍明显处于弱势。

2.中国大都市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在人口发展指数上,广州、北京、南京和武汉的得分和排名比较突出,从2012到2014年,基本上牢牢占据了前四名,优势明显。

(2)一些综合实力强的大都市在人口方面不乐观。上海在三年人口指数排名均未进入前10,深圳在人口指数方面的排名滑落至20左右,天津人口指数项的最差排名跌至30名。

(3)人口发展指数拖累了一些大都市发展。最明显的是青岛、宁波和大连,在四个一级指数中,它们有三个处于中上游水平,如宁波的文化指数2012年进入前五,2014年生活指数排在12位,都市经济指数排在30左右,但由于人口指数得分和排名较差,其综合排名滑落至倒数三名之间。

3.中国大都市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1)在经济发展指数上,从2012到2014年,前7名被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天津、海口和成都包揽。深圳在2012和2013年均优于上海,2014年上海和深圳并列第三。

(2)从2012到2014年,海口和成都位列第六、第七,这两个经济总量并不突出的城市,之所以在排名上优于多个经济强市,原因在于其可持续增长指数的得分较高。

(3)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指数处于垫底位置,是由于其在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可持续增长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而导致。这种情况在我国城市中有一定代表性,应引起共同的关注和思考。

三、研究对象、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博士生、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主编助理孔铎博士介绍:

1. 研究对象

根据国务院最新的城镇规模划分体系,结合国内外城市科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本报告中的“大都市”是指直辖市、副省级市和省会城市三类,具体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及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深圳、呼和浩特、石家庄、郑州、合肥、南昌、南宁、武汉、长沙、贵阳、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拉萨、昆明、成都、太原、海口32个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共计36个。

2. 指标体系

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框架(2016版)》,共包括4个一级指数(都市人口指数、都市经济指数、都市生活质量指数和都市文化指数)、12个二级指数(都市优质人口指数、都市职业人口指数、都市人口生态指数、都市经济增长指数、都市第三产业发展指数、都市可持续增长指数、都市生活成本指数、都市生活便捷指数、都市教育卫生服务指数、都市文化资本指数、都市文化魅力指数、都市文化创新指数)及若干三级指数。与一般主要侧重经济的城市评价指数体系相比,本指数框架能够比较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我国大都市的发展进程。

3.数据来源

本研究报告所采用的各项数据,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自主建设的《中国大都市数据库(2016版)》,该数据库以“都市化进程”和“中国大都市发展模式”为理论指导,以2009年至2015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及36个中国大都市的城市统计年鉴(如《上海年鉴》、《天津年鉴》等)及相关城市的政府统计公报为“原始素材”,并在适当吸收相关第一手调研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建成,具有标准统一、规模庞大、技术先进、安全高效、服务便捷的特点,可以为开展中国大都市理论研究和战略规划提供精准和全面的信息服务。

4.新增中国大都市综合评价及分项评价热力图

在本年度报告中,我们新增了中国36个大都市综合评价及分项评价热力图,主要根据颜色来判断其得分,在颜色上越趋于红黄色,表明其分值越高;而颜色比较淡或很淡的区域,则说明其分值也很低。通过热力图,可以很直观地展示中国36个大都市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都市人口指数、都市经济指数、都市生活质量指数和都市文化指数的发展情况。

四、中国大都市发展趋势预测及研判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指出:

依据对36个大都市近三年主要数据及统计分析,结合世界大都市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经验,可得出一些预测和研判。

1.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发展将进入新常态

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生态环境承载力面临饱和等,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发展将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其近期的主要任务是补短板和调整消化高速增长阶段累积的矛盾与问题,并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努力争一席之地。

2.深圳、宁波等“新贵”将在局部赶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截止到2015年,深圳、宁波等的经济增速、人均GDP和每万人专利授权量等指标已超越北京、上海,且因其人口基数较小、行政成本较低和城市本身处于快速上升期等有利因素,可预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圳、宁波等“新贵”城市将在局部乃至更多方面赶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3.都市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态势息息相关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发展进入寒冬期,与此同时,大连、哈尔滨、长春等也进入了低谷期,在我国36个大都市中排名较差,其中沈阳排名最好,但也仅处于20名左右。由此判断,未来都市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态势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而通过建设城市群提升区域竞争力则是其必由之路。

4.“文化短板”是中国大都市的“通病”

在都市文化发展上,除北京因天时地利得分较高,其他城市均差强人意。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都市的主要人力、物力和心力都投放在经济增长和城市硬件建设上,忽略了城市软件和城市文化建设。未来要提升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应重点从城市文化的“补短板”做起。

5.“生态环境也是GDP”的新标准呼之欲出

尽管海口、成都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增速并不突出,但由于可持续增长指数的优势明显,其总体排名和经济排名均跻身到中国大都市的前10名。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一些城市特有的“青山绿水”资源将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并对城市发展方向和方式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6.以“分类发展”统领中国大都市走向未来

从中国大都市的现状和趋势看,有的已处于生命周期的稳定阶段,有的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有的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面对这种比较复杂的局面,应认真研究并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对我国的大都市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削足适履,而要结合不同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制定具有“分类发展”性质的政策、战略和规划,引领中国大都市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供稿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