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京津冀一体化方案暂未成形 仍征求意见

2014-07-02 10:2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方案备受各界瞩目,此前,媒体陆续报道规划方案将于6月底或7月出炉。

但记者从接近国家发改委人士处获悉,该框架已有初步草案,但目前暂未具体成形,还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

京津冀一体化的探讨,已有超过30年历史。起初,它是学者和官员的政策探讨,近年逐渐走入公众视野,随着“副中心”传言的传播,这一话题被彻底引爆。

在受其影响最大的河北保定,经历了一轮狂热与失落之后,面临着新的尴尬:传言一再反复,还没有看到好处,房价已经居高不下。

“这深层次反应了政府有形之手太粗太壮”。一名学者在分析保定楼市时说。

京津冀融合三十年前破题

京津冀的发展融合问题,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政府调研的视野。

1981年,原国家计委牵头编写制定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涵盖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和唐山,涉及交通、产业规划、环保等方面。在现存可查的资料里,这是政府部门研究京津冀一体化的开端。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宋树恩参与了环保规划的编写。在他看来,三地联合治理环境问题,是必然选择。华北平原水网连成一片,需要“九龙制水”。

此后,国家计委多次编写相关规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吴良镛等学者也就此多次发表研究报告,但推进并不顺畅。

一体化的难点在哪里?宋树恩总结:“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关键是协同,需要一个全局性的体制来协调。”

宋树恩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探索阶段,主要因环保等问题开展三地协调;90年代中期到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增快,京津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也增多,开始形成系统的城市区域问题,“是形成共识的过程”;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召集京津冀三地官员在廊坊召开研讨会,最终就合作达成“廊坊共识”,京津冀一体化提速,进入制定具体政策阶段。

“各方一直在拿办法,但这些办法没有完全奏效”。对于这一时期,宋树恩总结。

近年来,京津冀一体化,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宋树恩看来,当前是京津冀一体化30年来最受重视的阶段,以前是国家部委重视,现在则直接受到国家最高决策层的重视。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方案备受各界瞩目。此前,有媒体报道,该方案将于7月出炉。但据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称,该框架已有初步草案,但目前暂未具体成形,还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

多座城市被传争夺“副中心”

虽然政府与学者研究了30年,但新一轮的京津冀一体化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则是从3月19日的一则传言开始。

3月19日,“京津冀三地已经达成共识,初步确定将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首选地。”这则消息发布后,舆论哗然,但迅速被官方辟谣。

3月26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被定为“畿辅节点城市”的保定,将“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这一文件,被普遍解读为对保定地位的肯定。

此后,除保定外,河北有石家庄、唐山、廊坊等多座城市,均传出陷入“副中心”争夺战。

除了京津轴线两翼的石家庄、唐山等城市,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小城沧州被学者推荐,以学术报告的形式,被动“参战”。推荐者举出了沧州的优势:津沧高速以及20万吨级航道的黄骅港。

最新入局者是天津。6月23日,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天津有关部门正研究推动天津武清、宝坻作为承接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区域,想打造“国家行政副中心”。

实际上,这个被争抢的“副中心”,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国际上也少有先例。

1/212>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