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交通牵引新时代 发挥先导作用

2014-08-12 09:2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费伟伟 李泓冰 冯 华 郝 洪 贺林平 贺 勇

交通先行 不能独行(记者笔记)

“北京地铁6号线离燕郊就差3公里,这3公里还要盼多少年?”

“河北与京津之间还有18条断头路,几时才能打通?”

采访中,北京周边干部群众的期盼、呼吁甚至抱怨不绝于耳。

在北京市交通委,工作人员给记者分析“北京地铁早高峰拥挤度图”:6号线青年路到呼家楼、八通线管庄到国贸满载率都在100%以上;有的路段甚至超过120%,赫然两笔黑色。

在两线已严重超载的情况下,这3公里一通,意味着对燕郊这座“睡城”几十万上班族打开“闸口”,结果会是什么呢?

是通,也是更不通。特别在高峰期,两条地铁极可能全线瘫痪,到那时,通,就意味着“痛”。

因此,交通之“通”千头万绪,远不是延几公里地铁、接些许断头路那么简单。

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当功能、产业、岗位都扎堆在城市中心时,周边的交通,尤其是毛细血管或者次级干路的交通越发达、通行越便捷,人就越往中心集聚,不但起不到疏解效果,反而加剧虹吸效应。这就是多年来北京地铁一条条建成通车,公路一环环往外扩,结果反而越来越堵的症结。

诚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要先行,但决不能就“交通”论“交通”。期望“一通百通”,实践证明“行不通”。先行不是独行,交通的一体化,必须与产业、城镇、人口、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的一体化一道,才能破解目前区域发展中的困局。否则,路出来了,产业不出来,等于把首都的“大饼”继续往河北摊。

因此,协同发展,绝不仅是京津冀行政区域之间的协同,更是交通、产业、城建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协同,统筹考虑,通盘规划,整体推进,才能通过交通的先导性作用,把京津冀导入协同、健康发展的轨道。

4/5<12345>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城市更新的“经济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