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政策解读 > 正文

《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解读

2017-08-15 09:18 来源:连云港市规划局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于2017年5月25日通过省住建厅组织的专家论证,2017年6月22日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17年7月3日-2017年8月11日在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市规划局网站、市规划展示中心进行公示。现就《总规》编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解读如下:

一、《总规》编制背景

城市总体规划是确立城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城市规划建设和依法治市的重要依据。连云港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于2009年5月获省政府批准实施,8年来,在规划的指导下城市总体框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连云港市正处在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2014年5月赣榆撤县设区后,市区行政辖区面积和人口均增加一倍左右。2015年5月江苏省“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连云港作为核心区和战略先导区,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将连云港确定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发展空间、城市布局已经难以适应调整后的城市发展要求。上述宏观形势的变化要求亟需通过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从而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和发展。

二、《总规》编制主要特点

(1)四项发展理念

以面向国际、以人为本、多规融合、港产城融合的四项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面向国际的现代化港口城市。促进本地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科学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通过做强港口、提升产业、凸显特色增强综合实力,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区域竞争力。

(2)七项修编重点

1.区域协调,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立足长三角,依托江苏,竞合山东半岛,扩展腹地,实现从端点到枢纽的转变,提升连云港的国际化职能。

2.交通提升,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重点研究海港及集疏运体系,改变连云港区域性交通末梢地位,完善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3.量质并重,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镇村布局优化,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推动连云港城乡发展一体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4.优化布局,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基于沿海开发及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提升临海地区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合理布局临海港城、港镇、临港产业园,优化城区空间结构与布局。

5.存量挖潜,提高城市发展效益。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未来连云港中心城区增量空间有限的现实,从增量规划转向增量提效和存量挖潜相结合,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提高发展效益。

6.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优先,重点保护连云港山、海、河等地区特色资源,协调临海开发与生态保护,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7.彰显特色,塑造山海魅力城市。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充分依托山、海、绿等景观空间网络,着力塑造精品空间,提升海滨城市形象及品质。

三、《总规》编制主要内容

(1)总体目标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期至2030年,打造开放创新、生活宜居现代、环境绿色低碳的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

(2)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3)规划层次及范围

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

市域:连云港市市域行政范围,包括海州、连云、赣榆3区和东海、灌云、灌南3县,土地总面积7615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677平方公里。

规划区:连云港市市区行政范围,面积301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东至黄海,北至赣榆港区(不含柘汪、海头两镇),西至沈海高速-长深高速-蔷薇河沿线,南至善后河-烧香河一带,面积约1137平方公里。

(4)城市性质及职能

总定位为: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城市职能为:国际化港口枢纽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特色化海滨旅游城市、生态化休闲宜居城市。

(5)市域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

2020年,市域总人口500万,城镇化水平68%,城镇人口340万;2030年,市域总人口620万,城镇化水平77%,城镇人口477万。

(6)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一横两纵,一核多极”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横两纵:一横即沿东陇海城镇轴,两纵即沿海城镇轴、连临-连淮城镇轴,衔接“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强化轴线对城镇、产业的聚合作用。

一核多极:一核即中心城区,多极即东海县城、灌云县城、灌南县城和市域重点中心镇,打造市域城镇化核心载体,推动各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不断完善和提升发展能级。

四、《总规》修编着重突出四大特色,分别为:

(1)多规融合、生态约束

为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科学性,本轮总体规划紧扣当前宏观形势和热点问题,开展了《多规融合导向下的规划编制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综合考虑了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港口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多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关系,通过梳理城市总体规划与多个相关规划之间的目标、指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联系,提出城市总体规划与多个相关规划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编制要求,同时对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内容提出协调和化解的建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实践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理念。

(2)区域协调,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快,连云港突出区域合作,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相对完整的大型产业集群带,通过“大港口”与“大通道”战略,提升港口职能,打造国际化综合枢纽,强化连云港国际化职能,实现从端点到枢纽的转变,完善“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

(3)突出特色、城乡统筹

在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引导城镇空间向临海及其他重点地区集聚集约发展,重视城乡特色差别,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加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规划,优化村庄布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4)优化城市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由上版“四组团三轴线”优化为“一湾两廊多组团”。一湾:即由海州、连云、徐圩、赣榆等共同构成的海州湾; 两廊:即蔷薇河-临洪河生态廊道、云台山-连岛生态廊道;多组团:即环绕海州湾的多个城市组团,包含海州组团、高新区组团、开发区组团、连云组团、徐圩组团、上合组团、赣榆组团、赣榆港组团等多个城市组团。

将上版“一主三次八片”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优化为“一主两副四点”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一主为海州主中心,两副为连云中心和赣榆中心,四点包括开发区中心、高新区中心、上合物流园中心、徐圩片区中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